|
|
食在好文化 |
|
◎蕭名芸 |
|
【心素食儀】
倘若有一種神奇藥丸,模擬了不同食材滋味,吞服之後,能獲得進食的飽
足感受,和均衡的營養攝取,與一般真實食物相比,您會選擇那一種?
有道是:「民以食為天」,「溫飽」為最基本功能,而飲食也是整合眾多
「感官」的藝術。直接服下藥丸,或許符合工商業社會所追求的效率,相
對而論,卻失去和食物本身交流的樂趣,也錯失與料理製作者相互共鳴的
機緣,以及餐飲禮儀的學習。
《禮記》有云:「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
授游祥洲表示,飲食,是每人每天都離不開的行為。「如果講文化,飲食
就是日常生活中,最貼切的實踐性文化。」
慈濟正在推廣「心素食儀」運動,提出四項健康宣言──
「心」寬知足無煩惱
「素」齋護生疾病少
「食」物環保少天災
「儀」禮周到氣質好
呼籲社會大眾積極響應三項健康行動:「新食戒」──以自然蔬食增進健
康;「新食器」──攜帶環保餐具疼惜大地資源;「新食願」──提升飲
食文化凝聚人際之美。
游祥洲表示,「心素」與「食儀」是很巧妙的觀念組合,是切合現代社會
環境的「新飲食倫理觀」。
◆多蔬多果好健康,智慧選擇少煩惱
近年來,豬隻口蹄疫、狂牛症、SARS、禽流感等,由動物影響人類的
傳染性疾病造成人心惶惶,隨時擔心「病從口入」。
「個人健康管理,飲食可說是第一要件。」前衛生署署長李明亮表示,一
天三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要一天有點小差錯,經年累月,影響就非常
大。「現在絕大多數疾病,都是因為缺乏良好飲食習慣所造成。」
飲食與健康的確息息相關。世界聞名的長壽村──日本沖繩島大宜味村,
村人能夠長壽的主因之一,即為少進食鹽,多食蔬果、豆腐的飲食習慣;
中國大陸著名長壽之地──廣西巴馬瑤族自治區,農民除了玉米、紅薯、
大米、豆類,也以青菜、南瓜、紅苕葉、瓜苗等蔬菜為主食。
「日常所養,一賴五味,若過多偏勝,則五臟偏重,不唯不得養,且以伐
矣。」明代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以養生觀點闡述飲食滋味;正與現
今提倡的「健康飲食」風潮不謀而合。
資料顯示:「餐餐備有牛雞肉,張口不離漢堡包」的美國,近年興起了「
素食」風潮。根據統計,美國、英國目前約有百分之十左右的人茹素,使
得原本不那麼受到重視的蔬菜,逐漸躍升為餐桌主角;在德國,不少民眾
選擇購買不含農藥的天然食品,有人甚至在自家花園,嘗試栽種蔬果。
台灣傳統素食業在這股潮流推動下,也產生了變化,不再純粹是豆類加工
製品的舞台,而以許多蔬菜和菇類為主,並且符合大眾口味,使得民眾更
樂於接受這樣的飲食。
台北市文山區「心素食儀」推廣班講師之一高銓源,提出素食烹調的幾點
原則,除了「食材營養、衛生,容易取得」、「根、莖、花、葉、芽要並
重」、「食材下鍋、煮好食用都有一定順序」之外,另有最重要一點,就
是「用好心情做菜、懷感恩心用餐」,要感恩的主角之一,就是生養萬物
的大地。
人類的飲食其實是「習慣」所養成。天地孕育萬物,非為滿足人類的口腹
之欲,不殺害其他生命,依然可以吃得舒服飽足;素食,可說是一種充滿
智慧的抉擇。
◆吃出淡薄真滋味,大小乾坤都和諧
「試以真味嘗之,如五穀,如菽麥,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見天地養人之
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務為濃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明朝陳繼儒
的這段文字,說明保留食材「淡薄真味」的重要性。
以現代的法國料理為例:食物的「新鮮度」非常重要,因此當師傅在製作
料理時,即使加入配菜、調味料,最著重的目的,仍是帶出主要食材的「
原味」。
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但反對「貪食」;「精食細膾」若無
法實現,寧可飯蔬食飲水,並因此稱讚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的安
貧樂道,以及不偏執、不貪求的平衡心態。飲食,的確能夠影響心性,讓
身心回歸和諧。
證嚴上人曾將「地球」比作大乾坤,每個人的身體則是小乾坤,懂得疼惜
、照顧大乾坤,要從「環保」做起;至於「人體」這個小乾坤,則需要人
人自我觀照。
從「環保」的層面來談,選擇素食,不會為了提供肉食而大量飼養牲畜,
造成過度開墾山林、破壞地球生態,又能減少對空氣、水源的污染;更重
要的是,用以飼養牲畜的大量穀類,又可以讓地球上許多飢民得救。證嚴
上人表示,「愈多人選擇素食,有助於清淨大地、清淨水源,使氣候回復
自然,也是對於生命的一種尊重。」
◆優雅食儀擇器皿,共享天倫聚親情
吃得營養健康,也要吃得環保衛生、吃得優雅有禮。
飲食既是全方位的活動,食器的選擇亦是重要一環。在家用餐,施行「公
筷母匙」可避免疾病傳染,是「自愛愛人」的表現;而證嚴上人呼籲大家
隨身攜帶「環保三寶」──環保碗、環保筷、環保杯,縱然在外飲食,也
能維持衛生有保障,還可重複使用,讓垃圾減量、保護大地。
器皿最初為因應「實用性」而生,但也承裝了飲食的「文化性」──從器
皿的外觀,能讀出一段歷史、一分詩意,理解它和飲食生活的淵源。而器
皿選用得當,巧妙配合料理,飲食口感與美感就可被提升;使用合宜的器
皿之餘,若能秉持諸如「龍口含珠,鳳頭飲水」的用餐儀規,立即展現飲
食的優雅風味。
證嚴上人也期待,人人多用一點心,除了具備良好的飲食觀念,倘若全家
能夠共聚一堂用餐,吃得衛生又健康,甚至運用巧思,將餐桌布置得溫馨
優美;就能將逐日淡化的家庭親情再度牽繫起來。
●
汲取傳統理念,開創現世作法,「心素食儀」運動之「食在好文化」,歡
迎大家重新思考飲食的價值觀,並從中體驗飲食的歡喜、自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