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者觀點》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游祥洲 |
|
◎林純霞 |
|
【吃出淡薄真味】
在菜餚不斷講究加料、加味,食物料理五花八門的今天,
這群人的味覺與美食家的訓練大不相同,
在用「心」品嘗下,食物的「原味」了了分明。
■正念分明的飲食
從修行的角度看,飲食本身就是修行。佛教有四種飲食:「粗摶食」、「
細觸食」、「意思食」與「識食」。所謂「識食」,就是心靈層面的飲食
,能夠照顧好心理意識的飲食,本身就是最好的心靈齋戒。
五戒中的「不飲酒」戒,可以擴大層面來定義──從「有形有害的飲食」
到「不好的媒體報導」等,所有對身心有害的都應該避免,防止其對人的
傷害。
佛教的修行,非常重視「正念分明的飲食」,包括吃東西的態度、方式、
節奏與氣氛,這對身心靈的健康很重要。
出家人每天有五堂功課,其中兩堂功課是在齋堂(過堂),即早餐、午餐
。吃飯的規矩如「一坐食」,即坐下來吃飯不可離開座位,由行堂的人服
務,以免心動不專。也就是要求飯食中的每個環節動作,都要正念分明。
佛門所謂「食存五觀」,首先要感謝食物來之不易;修行人為了生存,不
得不帶著慚愧心來享用食物。其實無論任何宗教,對於食物都強調感恩,
感恩上天、感恩大地、感恩大自然、感恩先民。
現代社會幾乎是從「耗能經濟學」的角度來思考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只
想到如何消耗大自然的資源,很少想到如何保護大自然。這種態度,只會
加速地球資源的耗損。現代人無形中已經剝奪了太多下一代的資源。
佛弟子「感恩」的同時,還要「惜福」。弘一大師曾說過:
「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享受。
諸位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師集》文鈔篇)
這就是教導我們要惜福。
證嚴上人說:「修行就是修心養性,端正行為。」這是上人從「因地」上
講修行的態度;如果從「果地」上說,修行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
正念分明的飲食中,如果每個動作都能夠細嚼慢嚥,不但可以嘗到湯菜飯
餚的原味,還可以成就「三昧」,讓心定不散亂。
為了讓生命活得更有深度,在生活中真正得到快樂、滿足,我們可以從正
念分明的飲食入手。「眼耳鼻舌身意」面對「色身香味觸法」,六根對六
塵,處處都是覺醒的契機。所謂「心素」、「食儀」,從形而下的飲食提
升到心靈的層次,這就是成佛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