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盡心當下 | 
                   
                  
                     | 
                   
                  
                    ◎釋德  | 
                   
                  
                     | 
                   
                  
                    ◆五月十六日《農三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 
                       
                      欲望大,則雜念多。 
                      做任何事,不要想還有多長一段路要走, 
                      但求「盡心當下」便是。 
                       
                       
                       
                      山不轉,路要轉 
                       
                      「快樂不在於身體如何,最重要的是心靈。」一百多位「漸凍人協會」病 
                      友、家屬及志工參訪精舍,上人欣見眾人克服身體障礙前來,鼓勵大家開 
                      放心胸,莫執著於病而怨天恨地、陷入愁苦之地。 
                       
                      上人表示,有人雖然身體健康,卻活得很痛苦,人生關卡過不去,遂自我 
                      傷害,甚而傷及無辜,造成社會不安,這樣的人生實在沒有價值。 
                       
                      「人生無常,有人患病身心飽受摧殘,有人遇逆境而消沈沮喪。不論遭逢 
                      順境或逆境,都要視為是磨鍊自我生命的價值觀。身體有病,心理不要跟 
                      著病了,面對種種苦況,若能學習轉變觀念、調適自心,便能以此激勵自 
                      己走得更堅強,過得更幸福!」 
                       
                      言及口足畫家謝坤山,上人讚歎,他雖然四肢不全,卻「以身示範」,以 
                      健康的心理輔導許多年輕人走向積極向上之路,帶動很多人提起奮發的意 
                      志,「故說『山不轉,路要轉』,觀念與心態能轉過來,就能天天過得快 
                      樂、踏實!」 
                       
                      「打開心胸,才能開心過日子!」上人譬喻,一間房子若時時緊閉門戶, 
                      室內空氣將悶熱難受;何妨打開心內的門窗,讓陽光灑進來,生命才能發 
                      光發亮! 
                       
                       
                       
                      橘子的味道 
                       
                      一位就讀慈濟醫學院的大孩子,品學兼優、文質彬彬,是大家心目中的模 
                      範生,而今在大林慈院實習,因求好心切,思慮總繞在種種問題上,不免 
                      給自己許多壓力! 
                       
                      上人聞其心聲,引喻表示:「這猶如手上正拿著橘子在吃,思慮只鑽在橘 
                      子會是酸或是甜?倒忘了將心拉回來在『現在』正在吃的這顆橘子上,好 
                      好感受吃的滋味。」 
                       
                      「若是實在吃不出味道,怎麼辦呢?」 
                       
                      上人回答,果真如此,就換另一顆吧! 
                       
                      「若不能選擇橘子呢?」 
                       
                      「那麼,就要調整自己的味覺了!」 
                       
                      話說至此,在座的蕭菊貞導演告訴男孩:「把心收回來,當下好好地吃這 
                      顆橘子,就會有味道了!」 
                       
                      上人再說明:「欲望不要太大!欲望大則雜念多。把意念收回來,守住自 
                      己的本分,腳踏實地去做,就對了!」 
                       
                      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亦向男孩言及,上人年輕時在豐原慈雲寺修行,亦 
                      曾參與農事。每逢插秧之後,過幾天就得疏草;疏草工作很辛苦,必須在 
                      田地上爬行,邊搓邊疏,動一動秧苗根部,稻根才能拓開,雜草不易生長 
                      ,稻子也才能長得好。 
                       
                      工作中,上人體會到,農田廣闊,如果抬頭看田,還未開始做手腳就軟了 
                      ;不如不看前面尚未疏草的田地,只專心搓疏手邊雜草就是了。於是,上 
                      人一邊疏草一邊背誦《四書》,不知不覺間整畝田的雜草都疏好了,《四 
                      書》的章句也牢記腦中了! 
                       
                      這段回憶影響上人往後做事的心態:做任何事不要想著還有很長一段路要 
                      走,但求「盡心在當下」就是了。 
                       
                      「所以說,莫只是站著看,光想:那這麼大畝田要疏草到何時呢?」上人 
                      再強調:「人生最怕的是選錯方向,若方向對了,不要再鑽牛角尖,要有 
                      『當下就是』的理念和心態──『我現在做什麼,就專心現在』,這樣就 
                      對了。」 
                       
                      「作人要單純。我從年少到現在,總是心無雜念;既然已選好這條對的路 
                      ,認真去做就對了!想太多,覺得條條都是道;若都想走走看,總是走一 
                      半又折回來,這無異於原地踏步。」 
                       
                      上人轉述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曾說:「在慈濟有很多人可以讓我愛,也有 
                      很多事可以做。」儘管院務繁忙,林院長不去煩惱有很多事要做,而是「 
                      做就對了」且能樂在其中。「觀念一轉,就會覺得人生不必計較,盡本分 
                      做就是;如此,就會有用不盡的精力!」 
                       
                      才言及林欣榮院長,可巧其正前來精舍參加志業體主管委員、慈誠培訓課 
                      程,故在飯後加入這場談話。 
                       
                      林院長語重心長表示,現在年輕人應提起感恩心,感恩家長、老師和學校 
                      培育之恩;畢業後進入複雜的職場,要虛心學習,增強自我的抗壓力。 
                       
                      上人亦言:「有感恩心才會有責任感。要用心看、用心聽;別人的優點要 
                      吸收,缺點則警惕,如此豐富自己、累積經驗和智慧,就不會重蹈他人的 
                      錯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