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真純妙用 | 
                   
                  
                     | 
                   
                  
                    ◎釋德  | 
                   
                  
                     | 
                   
                  
                    ◆五月十一日《農三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 
                       
                      不是真誠的情感,不能感動人; 
                      不是真善美的團體,亦無法帶動人齊心來投入。 
                       
                       
                       
                      一念虔誠,一心不亂 
                       
                      「要先自愛,才能得人愛!」在與全台五百多位互愛隊組慈誠委員幹部開 
                      示時,上人表示,唯有將團體的品質提升,聚合出美的形象,才能讓不同 
                      宗教、種族、國家的人士,都能對慈濟產生肯定與尊重。 
                       
                      言及昨日祈禱晚會中,現場莊嚴的氣氛令人感動。「若不是真誠的情感, 
                      就不能感動人;若不是真善美的團體,亦無法帶動人齊心來投入。能以真 
                      純的善心、圓滿的美來感動、帶動他人,此即是『真純妙用』。」 
                       
                      一念真純,如何產生?上人說,對任何人、事、物,都要以虔誠之心面對 
                      。「虔誠即是一心不亂,出自內心的專念。不只是在拜佛時虔誠而已,也 
                      要心無雜念、身口意三好合一地發好願、說好話、做好事。」 
                       
                      上人說,愛無染著,真誠的善行亦不能夾雜私人利益。心念精純,時時自 
                      我淨化達到如琉璃般透徹;人人具備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編織真善 
                      美的人生,就能達到「妙」的境界。 
                       
                      曾有人疑惑,在慈濟忙忙碌碌付出,沒有時間聽講佛法,這樣算是佛教徒 
                      嗎?上人表示,慈濟人行菩薩道,步步契合佛法;應放下此煩惱雜念,於 
                      慈濟門內安心修行。 
                       
                      上人叮嚀,行於人間菩薩道上,有莊嚴、美善的道場,還必須要有「合心 
                      」的菩薩群,以「和氣」形象彼此「互愛」、「協力」,才能感動、進而 
                      帶動人。 
                       
                       
                       
                      從凡夫到菩薩 
                       
                      「愛恨情仇的人生舞台劇,不斷在現實生活中上演,人心的無明煩惱,將 
                      造成人間地獄。」上人以昨日晚會手語劇慨言,「地獄或天堂,並非在虛 
                      無縹緲中。」 
                       
                      上人說,放眼各地,天災、人禍、貧窮、饑饉等等災劫,正示現著人間地 
                      獄;反觀有福之人如同置身天堂,享福之時若不能感受人生之苦,鎮日醉 
                      生夢死;一旦福報享盡,苦果就現前。 
                       
                      「身處天界之人,若只知享受,將無法體認人世之苦,尋找修行之路;身 
                      處地獄的眾生,每天在苦難中掙扎,亦無能為力尋求解脫之道。惟身在人 
                      間好修行,要把握因緣,行菩薩道。」 
                       
                      上人表示,人在嬰兒期是最天真的,歡喜就笑、難過就哭,沒有受到污染 
                      ;「隨著年歲增長,有了情欲的牽扯染著,煩惱無明覆蓋於心,愛恨情仇 
                      牽扯不休,往往傷害自己,也傷了別人。」 
                       
                      人心的煩惱難以去除,一如嫉妒之念非常微細,往往像繩索般纏繞自心, 
                      無法開朗。上人期勉大家培養「隨喜」功德。「不只是聽到別人被讚美能 
                      隨喜,也要訓練自己去讚歎他人;讚歎別人就是莊嚴自己,這才是真正有 
                      品質、有文化的人間菩薩行。」 
                       
                       
                       
                      敬而包容之 
                       
                      下午,精進研習會圓緣,上人勉眾,社區是道場,在帶動他人投入之前, 
                      要先調整自己的身心;自己的人格修得圓滿,才能讓事與理圓滿。 
                       
                      上人強調,有緣聚合在虔誠清淨的道場,期待人人能珍惜,莫讓道場變成 
                      是非場。團體之中,有人表現出很好的威儀,要引以為師,努力學習;若 
                      有人現出不好的形象,違背莊嚴的儀軌,則要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否有 
                      相同的缺失,切莫對人心生憎惡而排斥。 
                       
                      「視人的美醜,取決於自我的心境。用美的心看人,人人都美;若對人起 
                      厭憎心,亦要趕緊反省──他是菩薩示現,在教育我們,故莫輕視他,也 
                      不要離棄他。」 
                       
                      上人表示,要把人人都當成是反觀自照的鏡子,藉以警惕自己、修正行為 
                      。對現出不好形象的人,要「敬而包容」,而不是「敬而遠之」,這才是 
                      功德無量的真菩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