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感受父母的感受 | 
                   
                  
                     | 
                   
                  
                    ◎釋德  | 
                   
                  
                     | 
                   
                  
                    ◆七月二十二日《農六月•初六》 
                       
                       
                      【靜思小語】 
                       
                      若只是著重物質的奉養而不顧慮父母的感受, 
                      沒有「順」,亦稱不上「孝」。 
                       
                       
                       
                      提升「人倫道德」 
                       
                      為期四天的暑期「靜思語教學研習營」上午圓緣,三百三十三位老師齊集 
                      花蓮靜思堂,分享此行收穫與心得。 
                       
                      上人見老師們行儀整齊,又聽聞大家誠摯表露感言,表示欣慰與感動;而 
                      老師們由紀錄片中見聞甘肅婦女長途挑水的辛苦生活,踴躍所捐款項,將 
                      可建設八百個水窖,遂代甘肅婦女向大家的愛心致謝。 
                       
                      「台灣寶島幾十年來經濟良好,有形的生活品質、物質環境不斷往上提升 
                      ,但看不見的道德倫理觀念反而往下墜落,實在很令人擔心。」 
                       
                      上人舉「孝順」為例,早年社會中,子女服從父母,在言行上充分表現「 
                      順」;現代子女往往只著重物質的奉養而不顧慮父母的感受,沒有「順」 
                      ,亦稱不上「孝」。 
                       
                      《論語》有云:「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 
                      以別乎?」上人以此強調,對父母不恭敬、不尊重,不算是孝! 
                       
                      「重建倫理觀念,要藉助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老師的啟蒙教育。」 
                      上人表示,老師們的責任很重,在課堂上諄諄教化、傳授學識,等同於佛 
                      教所謂的「經師」;更期盼進而自許作人類的「導師」──以身作則,引 
                      導學生向上、向善。 
                       
                      上人云,佛陀來到人間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教育眾生,把脫離人倫軌道 
                      的人心喚回、導正;這亦是慈濟人的使命。慈濟四大志業始於慈善,於今 
                      已達慈善國際化;而人生無論貧富難免病痛,故有醫療志業療濟苦難眾生 
                      。「生活有慈善來安定,病痛有醫療照顧,而社會的希望就在教育。」 
                       
                      上人表示,教育不只存在於課堂,要有自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 
                      的全人社會教育;所以慈濟委員落實社區,承擔社會教育的功能。「希望 
                      所有參與營隊的老師,能把感動化為行動,懷抱教化眾生的慈悲願力,將 
                      教育蔚成文化風氣,提升下一代的人品道德。」 
                       
                       
                       
                      打造「良醫台灣」 
                       
                      午後召開醫療志策會。在慈院各科室主管報告近日成果後,上人表示,欣 
                      見年輕醫師們已歷鍊成熟,足見領導者只要以身作則,「信己無私、信人 
                      有愛」,跟隨的人也會步步踏實向前進;大家有志一同付出大愛,就能發 
                      揮造福人群的力量。 
                       
                      「醫師若無悲心,則只是『醫匠』而已。」上人鼓勵醫師們讀萬卷書不如 
                      行萬里路,於醫學臨床、研究與教學之餘,亦能夠走訪窮鄉僻壤,看看那 
                      些臥病在家、無醫無藥的苦難人,悲心自然能啟發。 
                       
                      「希望大家立志成為仁心仁術的大醫王,也歡迎大家參加慈濟在海外的義 
                      診服務;人人愛的力量凝聚,就能發出燦爛的醫療之光。雖然在世界地圖 
                      上台灣如此微小,但若能展現人醫光輝,將使全世界的人認識充滿良醫的 
                      台灣。」 
                       
                      自去年花蓮慈院成功分割菲律賓連體嬰後,陸續有罹患馬蹄內翻足症的女 
                      孩以及傑博、新加坡潘氏兄妹、印尼的諾文狄、蘇霏安、哈米迪等海外病 
                      童求診,期待擁有新生的機會。 
                       
                      上人表示,諾文狄、蘇霏安、哈米迪等人都生於窮困的家庭、醫療落後的 
                      環境;得遇慈濟志工、有緣來台療治,其過程真是不可思議。「他們出生 
                      貧困之地又遭遇病苦纏身,是很無奈的;但他們也都很有福報,得遇貴人 
                      ,終有得救的希望。」 
                       
                      慈濟人盡心盡力,以尊重生命為目標,克服萬難只為幫助病患去除病苦。 
                      上人指出,從發現案例、關懷,到接送、治療等,都需要密集的因與緣相 
                      互結合;而促成得救的最大因緣,則是這些苦難孩童本具的福報。 
                       
                      上人期盼在座醫師繼續發揮愛的醫療,努力作良醫,讓所有病患都能感受 
                      到醫師的愛與完善的醫療照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