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社會為什麼脫軌? | 
                   
                  
                     | 
                   
                  
                    ◎釋德  | 
                   
                  
                     | 
                   
                  
                    ◆八月二十一日《農七月•初六》 
                       
                       
                      【靜思小語】 
                       
                      一味追求高上再高、不能腳踏實地, 
                      就會缺乏自信、互信;是社會脫軌的根源。 
                       
                       
                       
                      能抗壓、能耐磨 
                       
                      現在科技多少可探測天災,提醒人們加以預防;卻無法預知心靈災難。當 
                      前家庭及社會上潛伏的種種問題,不知何時會引發災禍?上人於早會中表 
                      示,撫平心靈災難之方,就是教育引導。 
                       
                      「現在大部分青少年不耐磨、抗壓性弱,以致心靈極易感到創傷。所以, 
                      家庭、學校或社會必定要健全,才能給予健康的教育。」上人感恩慈濟人 
                      投注無私的愛心,關懷大環境的教育工程;唯願人人都從家庭做起,促進 
                      社會安康,以達天下太平。 
                       
                      迥異於時下耐壓性低的青少年,一位慈青於早會時間娓娓述說其成長心路 
                      歷程。她四歲開始做家事,六歲常被遺棄在外流浪,七歲時嘗試各種方法 
                      自殺,十三歲經歷了家庭暴力,患有自閉傾向;接著父母離異,遂帶著弟 
                      妹,過著半工半讀的生活。 
                       
                      就讀高二時,生命有了重大的轉變──老師得知其成長環境後,安排她接 
                      受心理輔導,才漸漸跨出自卑的心理障礙。 
                       
                      「讀二專時我兼四份工作,還要努力拚獎學金,五份收入都用來貼補家用 
                      。」有一次參加慈青社活動,觀看「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錄影帶 
                      ,並聆聽幾位來自單親家庭的同學分享心情,因此認識了慈濟。 
                       
                      加入慈青後,她常滿懷感動,堅定地告訴自己,要好好迎接美好的未來, 
                      絕不再走回頭路。「過去的事若要放下,就要全部放下。我這次在心蓮病 
                      房服務,感受到人生真的很無常;因為我們有一口氣在,才會有想法、動 
                      作、行為,所以要感恩天地和父母賜予生命。」 
                       
                      言及目前的生活,她神采奕奕地說,過得很簡單,吃穿幾乎都是回收自人 
                      家不要的。「經歷過艱苦的生活,更懂得惜福。我覺得擁有健康的身體、 
                      能為別人付出,才是最重要的。」 
                       
                      用毅力堅持過感恩的生活,生活的艱難反而成為人生的祝福。這位堅強的 
                      慈青引一句「靜思語」作結:「父母過分愛子女的心力,會反射成子女的 
                      煩惱;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心。」 
                       
                       
                       
                      莫求高更高、大更大 
                       
                      一位環保志工前來,提及二十六歲的兒子不知為何「沒人緣」,被老闆念 
                      了一句就離職;換了工作,新老闆說了他幾句,便又離職……一年換了二 
                      十四個老闆,她因為過度擔心兒子沒有穩定的工作,患了憂鬱症,常常想 
                      不開。 
                       
                      「何苦為了兒女的事操煩,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啊!母子之間只是一個緣, 
                      有好緣也有惡緣,好緣要珍惜,惡緣當隨緣。」上人慈慰這位憂心的母親 
                      :「孩子已經成年,是否有人緣,須靠他自己在人群間磨鍊出來。父母的 
                      責任已經善盡,這樣就夠了!」 
                       
                      隨後,上人與慈大附中慈誠懿德會志工開示,再次強調教育的重要性。 
                       
                      「現代人的教育、生活水準等方面都大幅提高,卻一味追求高上再高。一 
                      再自我標榜、不懂得自我約束,就會變成好高騖遠,不能腳踏實地,更缺 
                      乏自信、互信;也因自以為高高在上,而變得自大。為了求高、求大,失 
                      去規律的界限,沒有空間容得下他人,社會秩序遂漸漸脫軌。」 
                       
                      台灣目前的教育忽視人文道德觀念,上人認為這是社會脫序的根源。「社 
                      會由無數的家庭組成,而家庭由人所組成;要社會安定,必須由個人的教 
                      育落實。若家庭、社會的教育秩序混亂,人的道德觀念亦會歸零。」 
                       
                      上人表示,孩子是可教的,但父母要先轉變自己的觀念。「要用『菩薩的 
                      智慧』來教育孩子,如此既不會患得患失,也能導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 
                      」 
                       
                      對於慈誠懿德爸媽,上人也有深切的期許。「懵懵懂懂的孩子,自我約束 
                      的意識很薄弱;要提起愛心、耐心,指引他們正確的人生方向,這就是教 
                      育的使命。」 
                       
                      上人強調,面對當今的社會及教育環境,心要常常保持「靜而定,定而慧 
                      」的狀態。「靜才會定人心,定人心才能啟發智慧。父母師長能保有清淨 
                      的儀表和行動,才能培養孩子們端莊有禮的氣質,進而建立良好的社會風 
                      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