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報導
 •大愛媽媽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一句好話,快又有效
◎撰文/葉文鶯 攝影/顏霖沼
同學間起小爭執,老師成了告狀衙門,
一句靜思語,鼓勵他們善解、包容、調整自己、尊重他人,
一句好話,教雙方各讓一步、自省改進。




吱吱學說話

麻雀學校正在上課。

「當獵人來的時候,會有什麼聲音?」麻雀老師正起勁地講解著。但愛講
話的小麻雀「吱吱」在台下找同學聊天,老師講的內容,她一點也沒聽進
去。

「吱吱,你吵得別人不能上課,也不尊重老師,是不禮貌的行為。這次原
諒你,若不改進,下次就要戴上『紅領巾』喔!」

麻雀學校有個規定,如果學生話多、不守秩序,就要戴上紅領巾,表示「
禁止說話」,一方面讓嘴巴休息,一方面自我反省。

接著,老師說明「如何在公園找麵包屑?」不等老師請學生們發言,吱吱
就插嘴說:「上回我去公園,就在一個小男孩旁邊等,結果你知道嗎……


這下子,所有的小麻雀都覺得吱吱太多嘴了!麻雀老師說:「吱吱沒經過
大家同意,也沒有舉手就插嘴,這也是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吱吱明天要戴
紅領巾,一直戴到放學回家才可以拿下來。」

第二天,吱吱戴上紅領巾,緊閉小嘴。上課時,她發現老師上課內容聽得
一清二楚;下課時,常和她吵架的菲菲和亞亞,也都沒和她吵架。吱吱發
現:還是不要太多話,比較不討人厭。

吱吱放學回到家,發現金絲雀一家人來作客。金絲雀妹妹用甜美的聲音問
好:「麻雀爸爸、媽媽好!吱吱你回來啦!」麻雀媽媽請她吃東西,她會
說:「謝謝您!」

麻雀媽媽剛學會烤水果派,這天特別準備這道點心請大家享用,結果水果
派烤得並不成功,看起來塌塌的。正當大家不知說些什麼才好,金絲雀妹
妹笑瞇瞇地說:「水果很香、顏色很漂亮,最重要的是,麻雀媽媽為我們
忙了一下午,我真的很喜歡吃耶!」話一說完,大家都拍手鼓勵麻雀媽媽


客人離開了,麻雀爸爸忍不住問吱吱:「你今天喉嚨不舒服嗎?怎麼都不
說話呢?」

「話多,不如話少嘛!」吱吱說。

麻雀媽媽說:「沒錯,你平時愛插嘴,說話不看場合和時間,當然少說一
點話比較好。但是基本禮貌還是要有,譬如看到客人要問好,『請、謝謝
、對不起』也不能少呀!」

麻雀奶奶也說話了:「金絲雀妹妹總是口說好話,你要向她多學習喔!因
為話少,不如話好呀!」

哇!原來「說話」是一門大學問呢!吱吱決心要好好學習了!


................................................................................................................................


大愛媽媽蔡瑞玲為嘉義市興嘉國小學生講
「吱吱學說話」靜思語故事。她用小麻雀
「吱吱」和生活化的劇情,帶入「禮貌」
、「守規矩」、「尊重別人」等品德觀念
,還有「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
好」這句靜思語。

該校老師賴怡君說,低年級的孩子上課常

忍不住愛講話,很需要建立團體生活的常規;自從瑞玲媽媽帶來「吱吱學
說話」的故事後,小朋友上課安靜許多,要發言前也懂得先舉手,尊重正
在講話的人和想要聽講的人。

「瑞玲媽媽來教靜思語,先讓孩子朗朗上口,建立了待人處世的正確方向
後,自然而然會一一實踐。」賴怡君說。



班上的「流行話」


台南縣永康巿崑山國小五年級學生李雅芸,在聽了大愛媽媽李冬梅說的靜
思語故事後,在給李冬梅的心得筆記中寫滿自省後的悔悟,不該老是讓媽
媽成為受氣包──

「愛心媽媽:

今天學的靜思語是『凡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父母想』。我想到自己改
不掉亂發脾氣的習慣,早上找不到聯絡簿時,又跟媽媽發脾氣,都忘記媽
媽對我們的付出,我覺得我傷了她的心……」

面對這個有自省能力卻還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李冬梅除了給予解決問題的
方法,還有密密麻麻的鼓勵;並在工整的文字旁,加蓋可愛的卡通圖案,
上面有「乖寶寶」三個字,強化她的自信──

「寶貝:

還記得『生氣是短暫的發瘋』嗎?壞習慣是可以改的,建議你把靜思語貼
在能常看到的地方,像書桌、鉛筆盒、樓梯轉角,提醒自己下定決心要改
。如果覺得對不起媽媽,可以寫小紙條向媽媽道歉呀!媽媽一定會很高興
的。加油!有進步時,要告訴我喔!」

靜思語,像一面鏡子,不論誰看到了那句
好話,在追索意義的同時,不禁也對照著
自己的心念與行為;而照見落差的瞬間,
就是改變的轉捩點。「靜思語能夠融入生
活,它不是紙上談兵的大道理。」李冬梅
說。

五年前,李冬梅開始到學校講靜思語故事

,這背後有一段故事。

女兒小學一年級下學期剛開學,每天放學回家向媽媽訴苦說,坐她隔壁的
男生常沒經過她同意,隨手拿走她的橡皮擦、翻開她的書本,有時還會打
她。李冬梅猜想,那不過是個好動的男孩罷了!可是天天如此,造成女兒
的困擾。

起初她想,就請老師幫女兒換座位吧!但很快想起證嚴上人說過:「用菩
薩的智慧對待自己的孩子,以媽媽的心去愛別人的孩子。」

「別人的孩子也要愛。如果只是讓女兒換座位,同樣的困擾會降臨在別的
孩子身上,不過是把自家的問題丟到別家去而已。」李冬梅決定徵求老師
同意,每週利用兩個早晨到女兒班上講「靜思語」故事,引導孩子尊重他
人。

經過兩週,很奇妙地,不但女兒與小男孩相安無事,靜思語還成為班上的
「流行話」。

以前同學間常有小爭執,你一言我一句,老師成了告狀衙門;聽了靜思語
,同學吵嘴時,會有人提醒:「要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喔!」
老師發現,以前垃圾掉在教室沒人撿,後來小朋友不但自動去撿,還對自
己的善行加上「多做多得,少做多失」或「甘願做,歡喜受」作註腳。



從「伸手」到「奉上」


許多孩子在家備受呵護,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只要把書讀好,父母別無
所求。找得出幾家的孩子會主動倒茶給父母喝?

有鑑於此,大愛媽媽蔡瑞玲除了在班上講
靜思語故事,身為茶道老師的她,同時將
這項生活藝術帶進校園,歡迎家長一起參
加,目的在於教導孩子懂得體貼父母、增
進親子互動。

「我本來以為,倒茶這種事,孩子小,還
不會。」家長郭曉敏說,孩子的生活起居

都靠大人張羅,她沒想過這些生活能力其實是可以慢慢教給孩子。那天的
茶道課,郭曉敏看著女兒在大愛媽媽的教導下,有模有樣地為她奉茶,她
覺得大愛媽媽實在會教孩子!

因為女兒喜歡大愛媽媽,也熟記她所教的
靜思語,郭曉敏說,現在女兒講起話來頭
頭是道;有一回,她答應女兒的事忘了做
到,女兒就說:「我們瑞玲媽媽說,做人
要有信用……」教她不得不自我警惕作好
身教。

每當蔡瑞玲講完故事,賴怡君一定讓學生

把那一天教的靜思語抄寫在聯絡簿上,請他們回家轉述給家長聽;此外,
她還鼓勵孩子們把蔡瑞玲贈送的慈濟書刊借回家閱讀,這也增加了親子共
讀的機會。



學會「管好自己」


大愛爸爸劉新發,在孩子就讀的台北縣蘆洲市鷺江國小擔任志工已有七、
八年了,三年前開始在學校講靜思語故事,他認為,靜思語淺顯易懂,任
何人都做得來,尤其小朋友的可塑性更高。

有一天,一位老師來向他求救:「劉爸爸,麻煩你到我們班上來好不好?
我那班很難帶,我教了二十幾年的書,還沒有帶過那麼難教的孩子。」

劉新發一走進教室,班上吵得真像菜市場,學生們還會彼此打小報告,說
某某人很吵。

劉新發向四周看看,對打小報告的孩子說:「好像是你最吵喔!」隨即轉
身在黑板上寫下「管好自己」四個字;接著和顏悅色地像剝洋蔥一樣,為
小朋友分析事理。

「如果每個人都能管好自己,就不用風紀股長、班長
來登記名字;如果大家安靜,也就不會有不服氣吵架
的情形,也不會被導護老師登記為秩序最差的班級了
,對不對?」

劉新發講了兩個星期的靜思語故事後,老師又來找他
,好奇地問:「劉爸爸,我們一連兩週都拿到秩序第
一名,你是用什麼祕方?怎麼效果那麼好!」劉新發
說:「沒有呀!我只是引導小朋友如何管理自己。」

劉新發還教這一班小朋友養成習慣,把座位周遭一公

尺內的垃圾撿乾淨,結果大家都撿到別人的座位去,這又讓他們得到整潔
第一名!

「教孩子,要有技巧。」劉新發認為,對孩子講靜思語時,大人若能進一
步延伸字面意義,引導他們思考如何自尊自重,會比直接說教或管教效果
更好。

「小朋友好,我是牛青蛙!」劉新發以名字諧音為自己取了綽號,有他出
現的場合氣氛顯得輕鬆,難怪他在學校知名度高,是人氣很旺的「大愛爸
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