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成事之道 | 
                   
                  
                     | 
                   
                  
                    ◎釋德  | 
                   
                  
                     | 
                   
                  
                    ◆十月十日《農八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 
                       
                      常懷赤子之心、獅子之勇猛心、駱駝之耐心,則無事不成。 
                       
                       
                       
                      心靈同步成長 
                       
                      「教育如同植樹,需長年累月培植灌溉。然而,種子抽芽萌發、長成小樹 
                      、茁壯而茂密成蔭的過程中,除了增長智識外,心靈是否有受到教育?教 
                      育是否有給予愛的滋潤?」上人的期勉,在慈濟教育志業體看到了成果。 
                       
                      為期三天的慈濟中小學教師合心共識營,今日舉辦圓緣,一百零八位教師 
                      齊聚精舍觀音殿,分享營隊中所聞所感,以及平日教學心得。 
                       
                      慈中數學教師鍾孟然在分享前,將一盆花置放地上,屈膝而跪、趨近聞香 
                      。他表示,「跪聞花香」表達的是放下身段、用心體會,才能知道學生真 
                      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可以教導什麼。 
                       
                      慈小一年級導師吳秀英,則提到親師之間的溫馨互動。今年家庭訪問時, 
                      家長得知吳老師不會開車,決定「接力」協助她完成工作:第一位受訪的 
                      學生家長先到學校接她,下一位受訪的家長再到第一位學生家中接她;最 
                      後一位學生家長,則將她送返學校。車程中,她與家長亦有更多溝通時間 
                      。 
                       
                      吳老師強調,孩子年紀雖然小,但經過教導即能學會基本生活禮儀與能力 
                      ;家長應給孩子在各方面的學習機會和空間,無須事事代勞。她舉例:在 
                      點心時間,有孩子請她幫忙開啟布丁或飲料,她評估孩子可以自行完成, 
                      於是告知:「我可以開,但我開的我就自己吃掉喔。」孩子便自行設法開 
                      啟。 
                       
                      慈中高二卓錦鈺老師遺憾憶及,國中時期班上有位顏面神經麻痹、自卑且 
                      從無笑容的同學,受到同學們的排擠,總是獨來獨往。多年後的一次同學 
                      會中得知,這位同學已因癌症往生。卓老師感嘆,其實那樣的孩子心靈是 
                      非常容易受傷的,然而當年的教育,並沒有教大家如何關懷這樣的同學; 
                      反觀慈中孩子在溫暖環境中,培養出充分的愛心,也很乖巧,實在很有福 
                      也很難得。 
                       
                      上人開示時言及,現在社會風氣、家長觀念乃至教師教育的方向,在在令 
                      人憂心。「藉生活教育涵養品行、提升人格,是慈濟辦學的理想。期待老 
                      師們用心加強孩子的『心靈』教育,使之能『自愛愛人』。」 
                       
                      「孩子純真的心,就像一張白紙。教師們要用心陪伴,在這塊清淨無染的 
                      心地種下良善的種子。小學教師就像園丁般,當悉心呵護冒出土面的嫩芽 
                      ,照顧好他的愛心;有愛心的孩子會懂得感恩,有感恩心的孩子一定會守 
                      規矩。」 
                       
                      「中學教師的責任,就是讓幼苗茁壯為小樹;青少年階段懵懵懂懂,容易 
                      受外界影響,就如小樹尚未定型,正需教師為之修枝雕椏。」上人強調, 
                      教育青少年,身教重於言教,老師必須以身作則來引導使之入正軌。 
                       
                      「要用愛陪伴,但切莫寵溺。」上人叮嚀教師們,引導學生、帶動家長, 
                      明辨人生的正確道路,不隨著社會亂象而起舞。 
                       
                      此次營隊工作人員之一林翔崧是退休校長,他說,社會尊稱專業人員為「 
                      師」,其中「醫師」每天面對的是愁容不展的病患及家屬;「律師」則常 
                      接觸怒氣滿面的客戶;「建築師」鎮日所見皆是沒有生命的硬體;唯有在 
                      教育界服務的「教師」,得以欣見孩子逐日成長的過程。 
                       
                      上人由此抒感:「這四類『師』中,我最常面對醫師及老師,這兩類人才 
                      實在難得。」上人感恩眾多有心的醫師、教師遠來花蓮,以大愛投入慈濟 
                      醫療及教育志業體;並勉座中教師莫輕視己能,共同為愛的希望使命而努 
                      力。 
                       
                      「期待大家有志一同,用單純且清淨無染的愛,來教育孩子,做個提燈照 
                      路人!」 
                       
                       
                       
                      耐心、赤子心、勇猛心 
                       
                      「若能常懷赤子之心、獅子之勇猛心、駱駝之耐心,則無事不成。」午後 
                      ,上人在花蓮慈院新進醫師合心共識營圓緣會中開示,三十多年來其懷抱 
                      著這「三種心」一路走來;今後仍將以此自勉,更加耐勞往前行。 
                       
                      「發心容易恆心難持!剎那間受到的感動,若要恆久行動,並非易事。」 
                      上人表示:「醫師是以病為師,我是以人人為師。每每看到純真的孩子, 
                      就會警惕自己是否常保有赤子心?提醒自己時時記得初發心、想要走的是 
                      什麼路,才能堅持不移。」 
                       
                      上人表示,慈濟一分一毫善款,皆出自許多人默默盡心盡力付出、累積而 
                      來,這些以心血投入志業的人,有的是以勞力謀生的基層人員、有事務繁 
                      忙的企業家,也有學術地位高的學者;然在慈濟人人平等,付出愈多,愈 
                      能縮小自己,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人有無限潛能,莫妄自菲薄,也不能自大。世間的米非一人能吃完,世 
                      間事也不是一人能做完;所以我常感恩有這麼多人用心付出,才能成就今 
                      日的慈濟世界。」上人感恩眾人齊以勇猛之心向前,並具足駱駝般的耐力 
                      ,才能一路精進。 
                       
                      「創立慈濟時,我不到三十歲,如今年近七十。這一段漫長路走來,我不 
                      畏艱辛向前;今後仍將以耐心、耐勞、耐怨、耐煩,堅毅地走下去。」 
                       
                      上人期盼新進醫師們有志一同,把醫院當作大家庭,視之為志業而非職業 
                      ,用心用愛呵護病苦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