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只有使命感,沒有沉重感 | 
                   
                  
                     | 
                   
                  
                    ◎釋德  | 
                   
                  
                     | 
                   
                  
                    ◆十月十二日《農八月•二十九》 
                       
                       
                      【靜思小語】 
                       
                      志願所在,心甘情願挑起責任,就不會感到沉重。 
                       
                       
                       
                      銘記救人的志願 
                       
                      「人生短暫,數十個寒暑交替的歲月流轉間,生命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 
                      。人人每日同樣都是八萬六千四百秒,有人的生命重如泰山,有人輕如鴻 
                      毛,有人利益眾生,有人卻損害他人。時間累積了善業還是惡業?端視一 
                      念心。」 
                       
                      會客室內,上人與新店慈濟醫院幾位新進醫師敘談,感恩三十多年來慈濟 
                      志業皆是十方善士涓滴匯聚而成。 
                       
                      「有辛苦勞動一生的老人家,即使雙手粗糙龜裂,仍投入環保志工行列; 
                      也有許多企業家在事業成功後積極回饋社會。慈濟之美最令人感動的,就 
                      是這些人付出無所求的心,不計較名、不要求利。」 
                       
                      上人嘆言當今社會經濟掛帥,人心卻困頓難安。「早年台灣物質生活雖然 
                      無法與現今相較,但民風純樸、人性單純、倫理秩序井然。而今繁榮社會 
                      暗藏險惡,令人惶恐不安。」 
                       
                      人心愈是困頓,愈需要愛的膚慰。醫師若只為病患診治病情,無異於一般 
                      工匠,只是擁有技術而已;上人因此致勉眾醫師,應具「以人為本」精神 
                      ,將救人視為志願,志為人醫。「所謂『人醫』,即是能以同理心去體諒 
                      他人的病苦,尊重生命。」 
                       
                      座中外科張家寧主任表示,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友人勉勵她,要把握來慈濟 
                      「直接學佛」的好因緣。 
                       
                      上人表示,加入慈濟團體者眾,除了佛教徒,還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 
                      人士。「事實上,『宗』乃做人的宗旨,『教』是生活教育。無論信仰何 
                      種宗教,皆負有相同愛的使命。」 
                       
                      上人期盼,人人共擔愛的使命,也要有「愛的形象」;而愛的形象即是「 
                      真、善、美」的展現。「以佛心看人,人人是佛,人際間存有相互尊敬的 
                      虔誠心,就是真;慈濟人內心一片真誠,不論關懷孤老、出入災區發放救 
                      助,所做之事皆為善;付出愈多,愈懂得縮小自己、放下身段,其聲色舉 
                      止即展現出整體之美。」 
                       
                      現今社會醫病關係不佳,醫療糾紛時有所聞。上人認為,醫師能尊重生命 
                      、發揮「懸壺救人」精神,讓病患感受到這分真誠的心念,這就是樹立「 
                      愛」的形象;而醫者付出真誠的愛、病患懂得感恩,醫病關係就能提升。 
                       
                      「慈濟人責任重大!但若真正甘願挑起責任,就不會感到沉重。一如喜好 
                      爬山者,因是興趣所在,所以在攀登陡坡時,並不會覺得累。習醫救人是 
                      自己的志願,所以要對自己負責,真正做到──用生命搶救生命!」 
                       
                       
                       
                      信人有愛,助力湧聚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駐台特派記者席佳琳(Kathrin 
                      Hillie 
                      )女士,於參觀靜思堂慈濟志業博覽區後,前來精舍拜會上人。 
                       
                      席佳琳以流暢的中文請教上人:回顧慈濟三十多年的歷史,覺得有何成就 
                      ? 
                       
                      上人答:慈濟腳步日日緊密且快速地往前邁進,無暇回顧;若說有何成就 
                      ,皆是由許多人的愛心集中、聚合力量付出以成。 
                       
                      記者問:世界這麼大、需要幫忙的人如此多,慈濟如何決定或選擇援助的 
                      對象與地點? 
                       
                      上人答:天災地變無法預知,世間事即使預先規畫也難以完善。但,當知 
                      道災難發生、有人受苦,不分其國籍、膚色、宗教,只要我們力量所及, 
                      就要把握、及時去做,不能等到有錢、有人才去做。而且我相信,人人心 
                      中都有愛,只要他打開心門,愛的力量自然會湧現。 
                       
                      記者:九二一大地震後,慈濟援建災區五十所受創學校,所需資金龐大, 
                      上人怎麼會覺得有力量做得到? 
                       
                      上人:不是我大膽,其實是一股信心的力量使然。我相信人人本性善良、 
                      有愛心,即使是犯了重罪的死刑犯,在行刑前也會表達後悔之意,甚至願 
                      捐器官來彌補過失。因此,在「人人有愛、滴水成河」的信念支持下,我 
                      相信只要有心,應該做得到。而且,我心念單純,沒有其他需求,只求將 
                      事情做好,就不會覺得困難。 
                       
                      記者:慈濟有這麼多志工、動員力強,是以精神、信仰來引導,還是以組 
                      織架構來領導? 
                       
                      上人:以人來領導很困難,應當是每個人自我領導。只要眾人方向正確、 
                      目標一致,就不需有人來管理。慈濟「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戒就 
                      是規矩,大家都守戒,就會朝共同的方向前進;每個人懂得自愛,自然會 
                      誠懇愛人。 
                       
                      記者:往後有沒有更大的夢想或目標? 
                       
                      上人:過去的是雜念,而未來充滿未知數,不要空想。守住本分、把握當 
                      下做該做的事,踏踏實實在今天,就是最簡單、最單純的目標。對佛教徒 
                      而言,目標就是「向佛看齊」──依從佛陀的教育,學習佛陀的品格、道 
                      德、智慧與愛。 
                       
                      記者:上人認為當今台灣社會最需要改進的是什麼? 
                       
                      上人:人心。現在社會出現亂象,緣於一部分人不能守護己心,致使思想 
                      偏差、行為脫序。 
                       
                      末了,上人表示,欲了解慈濟,要「用眼睛聽、用耳朵看」,也就是要多 
                      「用心」。「有空常來,不要為了採訪才來,要來投入做志工。」席佳琳 
                      笑道:「上人這句話,讓我更了解慈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