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剛易脆,柔有韌 | 
                   
                  
                     | 
                   
                  
                    ◎釋德  | 
                   
                  
                     | 
                   
                  
                    ◆十一月十二日《農十月•初一》 
                       
                       
                      【靜思小語】 
                       
                      一念無明,看什麼都不順眼、聽什麼都不順耳, 
                      感覺他人處處與己作對。 
                      去除無明,就能消除煩惱,事事皆通。 
                       
                       
                       
                      簡單就是法,單純就是美 
                       
                      「人文」一詞,古已有之。《易經》賁卦•彖傳曰:「觀乎天文,以察時 
                      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上人與幾位志業體主管談話時指出,現今 
                      社會充斥著豐富多元的「文化」,而慈濟強調的是「人文」。 
                       
                      「慈濟人文是慈濟人投入生命付出後,往內提升生命的價值,呈現纍纍的 
                      心血結晶,乃生命精華所在。簡而言之,人人付出『真』誠的心,共行『 
                      善』事,得到『美』的成果,即是人文。」 
                       
                      上人闡釋,若能發心如初——恆行初時以智慧所擇取的人生方向,即使路 
                      途中遇到諸多困難及挫折,亦能逐一克服;且不論身體疲累或是心靈承負 
                      壓力,因為內心的甘甜願力,故能滿心歡喜。 
                       
                      眾志成城固然力量強大,然而慈濟人來自不同的家庭、成長背景,甚至宗 
                      教信仰亦各不相同,遇事難免會有不同意見。「即使是聽同一段話,每個 
                      人見解不同,解讀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調整」與「溝通」。 
                       
                      「切記『簡單就是法,單純就是美』。雖然人人做事的習慣不同,要感恩 
                      一同做事之人;以『甘願做、歡喜受』的心態,共成善事。」上人強調, 
                      待人處事要抱持感恩心及尊重心。 
                       
                       
                       
                      事過境遷,不留煩惱 
                       
                      佛滅度後,僧團於七葉窟結集經典時,迦葉尊者因見阿難尊者煩惱未斷盡 
                      ,當眾斥責阿難沒有資格結集經典。經過一番省思後,阿難感悟於情執妨 
                      礙慧命,故全然捨棄,即證得阿羅漢果;並向迦葉尊者頂禮,表示對於迦 
                      葉尊者的責難,一如手畫虛空,畫過無痕而不記恨。 
                       
                      「這就是學佛最重要的心境——不論遇到什麼事,事過境遷就不留在心上 
                      。凡夫因為無明存心,累積煩惱,遂看什麼都不順眼、聽什麼都不順耳, 
                      感覺他人處處與自己作對。若是無明去除後,則事事皆通;情通,理就徹 
                      。」 
                       
                      「內能自謙就是功,外能禮讓就是德。德者,得也,『德』是建立於能得 
                      人心;而欲得人心,必定要縮小自己!」上人表示,做事應抱著學無止境 
                      的態度虛心以對;即使饒富專業、工作能力強之人,亦要進一步將「強」 
                      轉化為「柔」。 
                       
                      「剛易脆、柔有韌。為人處事,必定要有『柔』的韌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