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愛心馬拉松 |
|
|
|
印度洋海嘯災難將屆滿兩個月,受災國家多已停止統計罹難人數,然而逼
近三十萬的紀錄,仍可教人想像有多少家庭因之受創、人生因而改寫,復
原時間難以預估。
不只人命、家園毀傷,災難也直接衝擊居民原有生計。根據聯合國糧食及
農業組織二月中發布的資料,七個受創較嚴重國家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損
失達五點二億美元。眾多原本貧困的區域在海嘯襲擊後,生活在貧窮線以
下的人口增多,根據亞洲開發銀行評估,印尼的貧民可能上升一百萬人,
斯里蘭卡則約二十五萬人。
各項統計數據客觀說明了災難的規模,卻無由了解災區人們生活實況。從
駐守災區的慈濟賑災人員傳回的一則則報告中,如實描繪災區人們在歷經
生離死別後,持續面對嚴酷的生活考驗。
在斯里蘭卡南部濱海的漢班托塔,六十歲的杜爾失去六個孩子,居住二十
六年的老屋被夷為平地,獨留他與十六歲的小兒子相依為命,寄宿親友家
;海嘯後政府規定海邊禁建,他原地重建家園的夢想成為泡影,還要憂心
小兒子的教育費以及心理創傷。
災區中,令人悲傷的故事訴說不盡。然而災後第五十天,志工在罹難人數
最多的印尼亞齊省發放白米時,看見了一個令人動容的場面——
在西亞齊縣薩瑪迪卡一個幾乎全毀的臨海村莊,村民忙碌地整理受損的清
真寺。年輕人清理磚瓦、老人家搬運碎石、婦女用鐵鏟挖出垃圾,小孩拎
著麻袋來來回回清運……災後的沮喪已被重建的決心取代。居民梭爾曼說
:「我們要面對現實、重整生活。」
信仰與韌性,支持著人們在創痛中依然前行。然而,現實中生計與安居的
困難,在在需要政府與國際救援團體協助復原。提供物資和臨時住房,能
解一時之危;心靈的療傷止痛,需要長期陪伴。
慈濟「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賑災工作,在結束救難任務後,持續停
留災區推動重建。從緊急醫療到永久屋建設,一梯又一梯志工馳援災區;
兩個月以來,志工在亞齊度過了穆斯林重要節慶哈芝節、在斯里蘭卡度過
坦米爾族新年和國慶,當然也包括華人重視的農曆新年。志工以馬拉松式
的接力賽,長期陪在受災居民身旁,膚慰其驚恐與悲傷,讓他們保有尊嚴
地重整生活。
面對無常的人生,「愛」是唯一的出口。當全球的愛心,透過賑災行動與
災民相遇,包括杜爾、梭爾曼以及無數人們,將會更篤定、勇敢地面對考
驗,完成重建家園的艱辛任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