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甘苦」與「甘願」 | 
                   
                  
                     | 
                   
                  
                    ◎釋德  | 
                   
                  
                     | 
                   
                  
                    ◆三月十八日《農二月•初九》 
                       
                       
                      【靜思小語】 
                       
                      把「甘苦」化成「甘願」,不只有甘無苦,而且有願有力! 
                       
                       
                       
                      「他你我」和「你我他」 
                       
                      一早於關渡園區二樓會議室,《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文稿指導蕭錦 
                      綿以及《天下文化》總編輯蕭富元三位女士,前來拜會上人。 
                       
                      殷允芃:「請問最近上人都在關心些什麼?」 
                       
                      上人:「除了柴、米、油、鹽,其他通通關心!最關心的是他、你、我。 
                      」 
                       
                      蕭錦綿:「為何是他、你、我,而不是你、我、他?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 
                      ?」 
                       
                      上人:「一般人自信容易,相信別人比較難。假如『他』能信任我,『你 
                      』也能信任我,而『我』的方向正確,就沒有問題了。但現在社會『他』 
                      與『我』的距離愈來愈遙遠,聽不見彼此的聲音,反而要透過外在媒介來 
                      認識彼此。」 
                       
                      令人遺憾的是,媒體扮演了很重要的溝通角色,卻往往以聳動的標題引人 
                      注目,內容甚至是未經查證的報導或空泛的言論;「人們關心小是小非, 
                      卻分不清楚大是大非,那邊大聲就往那邊去……此現象實令人憂心。」上 
                      人嘆言。 
                       
                      蕭錦綿女士表示,「信任」是社會的資產,然當今一些媒體喜誇大、渲染 
                      ,成了助長人與人之間不信任的煽動者。 
                       
                      上人期待媒體莫偏頗,只聚焦在社會的負面型態上;社會上其實存在許多 
                      好人好事,也應如實呈現。「媒體一定要有社會責任感。」 
                       
                      蕭錦綿問:「面對世界局勢起伏消長、氣候巨大變遷,對人類造成很大影 
                      響。上人如何看待這些現象?」 
                       
                      「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都是人心所造!心也有聲,所以說『心聲』;人 
                      發出什麼樣的心聲,就會造出什麼樣的世界。」上人表示,人的聲波會共 
                      振,虔誠祈禱聲能上達天聽;同樣的,當社會充斥一片謾罵之聲,共振共 
                      鳴就會帶來惡業。 
                       
                      蕭富元女士就「共振」問題請教上人。慈濟對台灣善的影響力很大,但另 
                      一方面,台灣「八卦」風氣的共振也愈來愈強,「為什麼這兩股力量同時 
                      存在,卻又無法相互影響?」 
                       
                      「這就是我最擔心的啊!」上人慨嘆現在社會資訊發達,但好的聲音傳不 
                      出去,壞的訊息卻一傳千里;媒體有責任,觀眾也有責任——人們物欲愈 
                      來愈大,心靈愈來愈貧乏,不關心好的訊息,卻對不好的資訊有興趣。 
                       
                      「對此現象,有時也會感到很無奈。但換個角度想:假如沒有慈濟,今天 
                      的社會又將如何?所以慈濟要更努力去做!」 
                       
                      訪客言及在媒體「過度包裝」、推波助瀾下,現代年輕人盲目追求流行、 
                      崇尚名牌,年紀輕輕就背負巨額信用卡債務…… 
                       
                      對於這些資訊發達所形塑的各式各樣「流行文化」,讓許多人深陷其中, 
                      走投無路,上人深吸一口氣嘆言:「文化的影響力很大;不好的文化是無 
                      形的武器,甚至會殺人啊!」 
                       
                       
                       
                      把「甘苦」化成「甘願」 
                       
                      「若是沒有慈濟,社會上的衝突對立會更多;所以我們要扮演中流砥柱, 
                      把慈濟的理想落實在各個角落。」於人文志業中心大愛廳,上人與同仁座 
                      談時間,王端正副總執行長首先引言,現代人營養愈來愈好,健康卻愈來 
                      愈差;服飾愈來愈高貴,但是舉止、儀態愈來愈粗俗;房子愈來愈大,但 
                      是親子、兄弟姊妹之間的感情愈來愈淡薄;車輛愈來愈多,但是交通愈來 
                      愈亂;社會物質生活愈來愈富有,但是精神及人文愈來愈貧乏。 
                       
                      他感恩人文志業同仁,努力在社會上傳遞美善訊息,促進社會祥和。 
                       
                      大愛台總監姚仁祿則說道:「媒體方向正確,將是最大的教育機構;反之 
                      ,可能變成殺人武器。大愛新聞改版後,有句宣言:『看得更真、想得更 
                      深』,就是要分清楚大是大非,為社會大眾找出一條明路,而非去碰壁。 
                      」 
                       
                      接著由同仁分享心得。大愛劇場導播龐宜安自稱從前是「得理不饒人,理 
                      直氣不和」,來到大愛台讓她笑口常開,人人稱讚她的面相從「女暴君」 
                      變成「彌勒佛」。 
                       
                      以往為了提高收視而迎合觀眾的口味拍戲,來到大愛台,上人說戲劇要「 
                      忠於歷史、度化大眾」,她疑惑這樣能吸引觀眾嗎?沒想到大愛劇場愈做 
                      愈受歡迎,收視率節節高升。 
                       
                      科技工程部經理何建明一度哽咽感恩道,過去一年多來為了大愛台的建設 
                      與數位化,許多同仁夜以繼日努力,真正展現了志工精神。 
                       
                      「大愛台不只是科技領先,更是人文領先。每位同仁或盡己所能、或盡力 
                      配合,沒有抱怨,將大愛台面臨的困難當成自己的事……所以大愛台能有 
                      今天,是很多人共同成就、共同承擔。真的很感恩!」 
                       
                      聆聽同仁們的誠摯心聲後,上人欣見大家能相互了解與體諒,也感恩大家 
                      的用心與努力。「無所求、不計較且甘願吃苦,這就是慈濟人啊!將甘苦 
                      化成甘願——則有甘無苦,有願就有力!」 
                       
                      人文志業中心的使命,是真實記錄人間事相,呈現「人、事、理」。如何 
                      將深刻的人生哲理以淺顯的方式表達,讓大眾能體會進而從中找到人生的 
                      方向,上人期勉同仁「多用心」。 
                       
                      「科技也是人做出來的。若不是人用最純正的心,要將清流源源傳播,徒 
                      有再高明的科技,做出來的節目仍然不會美。」 
                       
                      「方才《天下文化》工作人員來訪,提到慈濟用心做淨化人心工作,但現 
                      在的社會仍然一片混亂,問我會不會有挫折感?我說有時難免,但反過來 
                      想:若是沒有慈濟,讓許多迷茫的心靈找到方向、進而發揮力量利益眾生 
                      ,今天的社會可能會更糟!」 
                       
                      上人鼓勵大家:「若心中只是感覺無奈,會心冷、心亂而無以為繼。所以 
                      要積極地想:幸好社會上還有這麼多有心人,能合心協力地做互愛的工作 
                      ;應把握機緣,善盡良能,讓社會光明、讓世界亮起來!」 
                       
                       
                       
                      耕耘荒蕪雜亂的人心 
                       
                      現代人容易接收不良訊息,以致心地荒蕪雜亂;上人期勉人文志業中心同 
                      仁要擔當整頓、耕耘人心的園丁。 
                       
                      「只要心寧靜,就能聽見大地呼吸的聲音。」上人指出,世間紛紛擾擾使 
                      人心浮躁無法靜定,本具的良知也被覆蓋。「我們要以『苦、集、滅、道 
                      』的角度製作節目,引導大家了解『苦』是怎麼『集』合起來的?幫他們 
                      找答案,『滅』除了心中的疑惑,就能開出一條解脫的『道』路。」 
                       
                      上人勉勵同仁用志業精神做專業事,要「信己無私、信人有愛」,把工作 
                      環境當作修行的道場,把工作內容當成修行的功課,為淨化人心努力不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