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顯微鏡下的檢視 | 
                   
                  
                     | 
                   
                  
                    ◎釋德  | 
                   
                  
                     | 
                   
                  
                    ◆五月二十二日《農四月•十五》 
                       
                       
                      【靜思小語】 
                       
                      社會大眾對慈濟期待高,要求也高; 
                      我們要寬心,卻也要做出典範, 
                      尤其要帶動醫病關係,進入愛與感恩的循環。 
                       
                       
                       
                      知量、知足、知緣 
                       
                      參與慈誠委員培訓的花蓮慈院醫護同仁,每月一次進行心靈充電,今日於 
                      精舍分享心靈點滴。 
                       
                      神經外科醫師周育誠分享《無量義經》的讀後心得,提及上人曾說過佛陀 
                      托缽不過七家的故事,認為如此的規定,除了能治「貪」,也可培養知足 
                      感恩的心。 
                       
                      回應周醫師的分享,上人詳細說明佛陀制定托缽只能托七戶的緣由。「乞 
                      食的缽稱為應量器;當時的出家人日中一食,因為只用一餐,吸收的量必 
                      須要足夠,所以他們的缽容量很大。」 
                       
                      「托缽有多種意義。隨緣拜訪、不分貧富,讓所有人都有布施的機會。若 
                      是一開始就遇到富有人家,給予的食物量即足夠今天所食,就不再往下托 
                      缽,這就是『知量』。若是每戶供應的量不多,就要逐戶乞食;但假如已 
                      向七戶托缽,食物量仍不夠,那就不能再繼續了;若是所乞的七家人都沒 
                      有人肯給予,也要心存歡喜,知道這是因為自己沒有與他們結好緣。」 
                       
                      「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修行人知量、知足、知緣,訓練自己隨遇而 
                      安。」上人言,自己為了心中的志願,選擇出家,離開了俗世親情的牽扯 
                      羈絆,心靈逍遙自在;而為了引領大眾行菩薩道,開闢了慈濟道場,雖然 
                      萬般艱辛,但四十年來無怨、無悔、無求。 
                       
                      「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路,各位也跟著我承受壓力。」上人表示,儘管社 
                      會大眾用「顯微鏡」看慈濟,期待高、要求也高,但我們要寬心以待,做 
                      就對了,「且要做出典範給大家看。」 
                       
                      「慈濟醫療志業雖然很辛苦,但是看到各位大醫王、白衣大士用真誠的心 
                      投入,我感到很有希望。」 
                       
                      上人期待大家努力讓醫病關係建立得更好。「醫護團隊以菩薩心、父母心 
                      面對病患;病人能生起感恩心。醫病之間以愛與感恩相互循環,這就是病 
                      苦人間最美的畫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