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韌命就能改變命運 | 
                   
                  
                     | 
                   
                  
                    ◎釋德  | 
                   
                  
                     | 
                   
                  
                    ◆五月十九∼二十日《農四月•十二至十三》 
                       
                       
                      【靜思小語】 
                       
                      只要有心,把握時間、空間,就能扭轉困境。 
                       
                       
                       
                      要謙虛,不要心虛 
                       
                      「以『誠、正、信、實』面對,說我們所做、做我們所說。態度可以謙虛 
                      ,但不要心虛,因為慈濟是四十年如一日,腳踏實地走出來的。」 
                       
                      經建會大學評鑑中心將於六月針對慈濟大學進行校務評鑑,上人於教育志 
                      策會中表示,慈濟四大志業因具有共同理念與目標,已融為一體,相輔相 
                      成、彼此關照。例如慈濟慈善的腳步走到何處,醫療、教育、人文就跟著 
                      落實。 
                       
                      「除了慈濟學校,全球慈濟人也在各地推動人文教育,包括慈濟教師聯誼 
                      會以及設置在台北、花蓮、彰化等地的教育推廣中心。慈濟教育人文是大 
                      愛與感恩,如一股清流,無處不在,流入人人心中。慈濟教育志業的發展 
                      歷程與成果,值得與人分享。要對自己有信心!」 
                       
                       
                       
                      環境苦,心靈不苦 
                       
                      「路很難走,物質運送非常艱險,居民們生活極其貧苦,住屋殘破無以遮 
                      蔽……」上人於早會時回憶八年前,慈濟人首次深入大陸貴州窮鄉僻壤, 
                      勘察冰雹、豪雨、土石流災情的見聞。「儘管伸援困難,但慈濟人有愛, 
                      便能克服一切。」 
                       
                      「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的貴州,境內多高原山地,農耕、商業發展 
                      不易,自古即為貧困之地。歷史性的貧窮,從何著手改變? 
                       
                      上人表示:「歷史是人與人之間在時間與空間中所累積而來的;人可以改 
                      變一切——只要有心,把握時間、空間,就能扭轉困境。」 
                       
                      慈濟於二○○○年開始,在貴州展開長期扶困計畫,包括發放糧食衣物、 
                      義診、提供學童助學金,以及援建住房。截至去年年底為止,七個鄉鎮累 
                      計有超過兩萬五千五百人接受過慈濟助學金,包括小學生與中學生。 
                       
                      上人敘述,慈濟人到接受慈濟助學金的八歲女童余冬成家探訪,余小妹妹 
                      父親往生、母親離家,她與三歲的弟弟隨爺爺奶奶同住。雖然家貧,常常 
                      以白飯拌鹽巴度過一餐,但她很上進,無論洗衣、煮飯、餵豬、種田、拔 
                      草,樣樣家務皆落在她小小的身軀上。 
                       
                      「她很勤快、乖巧,也很認命,一邊煮飯一邊溫習功課;用餐前會先盛飯 
                      給爺爺奶奶,還幫他們挾菜。多麼懂事啊!」上人表示:「苦難的人生, 
                      若能保有純淨的心地,也能亮麗可愛。」 
                       
                      「相較於台灣同齡的孩子,倍受疼愛與保護,事事依賴父母;貴州的窮孩 
                      子不被艱困的生活環境磨失理想,展現了超齡的成熟與無窮的生命韌力, 
                      於貧壤惡地綻放希望之花。」 
                       
                      上人嘆言,同樣生命,有人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甚至為非做歹,使父母 
                      操心煩惱、社會紛亂;但也有人守本分、認命地為家庭、社會付出,終有 
                      一天會改變困境。 
                       
                      二十日早會後,上人趕到花蓮慈院加護病房探視上印下順師公上人。之後 
                      針對師公上人未來事,與明聖師伯、慧瑞師伯、慧璨師伯、慧琛師伯、慧 
                      瑩師伯、慧瑾師伯等人討論。包括挑選瞻仰台及運送台的設計及木樣、裝 
                      飾布等,以及新竹讚頌場地的布置規畫等。 
                       
                      慈濟大學曾國藩教授建議,瞻仰台加裝壓克力透明罩以防黴菌,周邊加放 
                      木炭以增除濕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