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身中之寶
◎釋德
◆七月二十七日《農六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

開啟心靈寶藏,做自己心靈的貴人,
進而將身中之寶奉獻給需要的人。



四種貧富人生

富中之富、富中之貧、貧中之富、貧中之貧是上人經常提起的四種貧富人
生。早會時上人申言,貧者,沉浮於種種穢惡苦境之中,然心若知足,即
可轉苦為樂,若是徒具豐足的財物,卻不懂得善用,反會受其誘引,心靈
永不滿足。

「富中之富者,富有物質,更富有愛心。如企業家開展事業,安定了許多
人的家庭生活,也將有餘的財富為社會、為人群付出。知道如何運用有形
物資助人,心靈富足才是真富有。」

「富中之貧者,『有一缺九』──擁有十就想要一百,有了一萬更想要十
萬……因為永遠覺得不夠;不夠,就是缺乏,這是心靈的貧窮。」上人解
釋,富中之貧的人除了捨不得付出,也缺乏情與愛,害怕他人向自己尋求
協助,故與人疏離;所以不唯自覺有形的財物不足,更是缺情、缺愛,富
中之貧者實堪憐!

「貧中之富者,就是我天天都可看見的人間菩薩──他們生活並不富有,
卻富在肯做、肯投入,雖然天天辛勤工作才能維持生活,但他們仍盡一己
之力幫助社會、幫助更窮困的人。」

上人以環保志工為例,他們多是默默無聞的市井小民,或是學歷不高、識
字不多的老者,卻心心念念助人為善,努力做回收、分類,一舉手一投足
,都為人間做出最有意義的貢獻。「儘管回收所得微少,但是他們愛心充
分,也能集合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至於貧中之貧者,不僅生活貧困,心靈也困頓,永遠想要依靠別人的幫助
。「菩薩度人,先以利濟。」上人教示,對於貧者,可先撫平其民生之苦
、濟助其生活來源,但更重要的是要以清淨善法化導、循循善誘,慢慢度
化其心靈步上善的方向,產生尊嚴和自信心,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夠幫
助別人。



以「善法」導向

上人以獨居長者的個案,說明只要以愛與智慧陪伴,就能開啟貧者閉塞的
心門,使其心靈富足,真正脫困。

經由社工轉介,慈濟志工二○○四年十一月中旬開始接觸住在員林、八十
三歲的陳爺爺。最初,陳爺爺對志工的關懷感到懷疑,但慈濟人的和善與
親近的互動,撫平他的疑慮。

之後志工再度前往關懷,為他理髮、刮鬍子、修指甲,還為他清掃居家環
境。慈誠師兄們也設想周到,回收電纜滾筒放置在門口,鋪上塑膠布就成
了一個寬大的桌子,再找來幾張椅子擺放,讓鄰近的老人家可以來和他喝
茶聊天。

「慈濟人的關懷很周全,以愛陪伴膚慰。初時給予物資幫助,接著表達親
近的善意,慢慢地以善法引導爺爺,啟發他心靈的富與貴,使能做自己的
心靈貴人。」

慈濟人為印度洋海嘯上街募心募款,陳爺爺手舉看牌,隨著慈濟人在定點
向過往人群勸募。上人欣言:「爺爺已經做起自己心靈的貴人了,進而將
身中之寶奉獻給比他更苦的人。」

「慈濟人在世界各角落幫助苦難人,使能化貧為富、轉苦為樂,就是『善
法導向』;除了有形的物質布施,也啟發人人本具的寶藏,此寶藏就是受
用不盡的心靈富貴!」上人以此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