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做得「貼切」 | 
                   
                  
                     | 
                   
                  
                    ◎釋德  | 
                   
                  
                     | 
                   
                  
                    ◆八月十三∼十四日《農七月•初九至初十》 
                       
                       
                      【靜思小語】 
                       
                      不只「有做就好」,還要「貼切投入」。 
                       
                       
                       
                      有做就好? 
                       
                      「心理會影響生理──若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就能有益健康;若常常不 
                      快樂,身心就容易受傷。人體小乾坤,也會影響宇宙大乾坤──人心無法 
                      無天、人倫道德喪失,也會加速地球的毀壞。」十三日在大林慈院舉行的 
                      雲嘉地區委員培訓研習會上,上人對眾嘆言。 
                       
                      「要將人情道理拉回來,在人心、家庭、社會中重建;讓人人心中有愛。 
                      」上人以環保志工為例,長年致力於資源回收、垃圾分類,重新提振起人 
                      們惜福愛物之心;此外,慈濟人深入貧困苦難角落膚慰關懷,一如冬陽, 
                      為人間帶來溫暖。 
                       
                      「做慈濟,若僅止於『我有做就好了』,無法有投入的貼切感。」上人愷 
                      示,人生很無常也很短暫,既走上菩薩道就要精進,應發心立願讓人人身 
                      心健康快樂、家庭幸福,創造一個美麗祥和的社會。 
                       
                      之後的「雲嘉南區急難救助研習會」上,上人表示,六月行腳遇上六一二 
                      水災,相隔一個多月又遇及海棠風災,頻率非常密集。「地球不斷被破壞 
                      ,導致全球氣候失調,某些地區降水過多,某些地區卻乾旱不雨;水旱災 
                      頻生。」 
                       
                      上人說起當時一路南下直到屏東,各地都出現相同的景象──同樣的慈濟 
                      制服、同樣的笑臉、同樣的汗流浹背、同樣的送便當與膚慰鄉親的動作。 
                      「雖然煮食的地方很簡陋,但是每一個便當都充滿了愛,都很講究營養、 
                      鹹淡、顏色搭配。」 
                       
                      讚歎之餘,上人也直言見到需要改進的部分,故促成此次全台急難救助研 
                      習。上人特別提到各地製作便當場所的安全性要加強;可以效法北區香積 
                      ,集中在內湖中央廚房運作,兼顧安全、衛生以及統籌調度。 
                       
                      上人並介紹近來研發的方便糧食,如桂圓米糕、鹹粥,兩者皆是熟食,採 
                      用無菌包裝,不含防腐劑,可直接打開食用;志工也可在勘災出發前隔水 
                      加熱,讓災民吃到溫熱的米食。 
                       
                      「我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給人的東西,一定要是自己喜歡的 
                      ;尤其救災發放的物品,一定要研發到最好。」 
                       
                       
                       
                      想當然爾? 
                       
                      「一對夫妻帶著兒女,緊追分送熱食的慈濟志工,請求讓孩子能於裝載餐 
                      盒的船上拍照,希望讓慈濟標誌入鏡……」十四日曙光乍現的清晨,上人 
                      與彰化志工談及水患救災時,台南慈濟人經歷的溫馨故事。 
                       
                      這對父母希望能將照片留作紀念,讓孩子記取某年某月某日水災期間,慈 
                      濟人曾給予協助,長大後能回饋給需要幫助的人。 
                       
                      「可以想像,當時的畫面多溫馨!」上人表示,這就是剎那成永恆的人文 
                      ,值得留存的慈濟藏經。 
                       
                      上午,「中區急難救助研習會」於彰化靜思堂舉行,上人對近千位中部地 
                      區慈濟人開示,再次強調慈悲與智慧並行的急難救助原則。「災難發生, 
                      及時救援受災者,是慈悲;提高警覺,注意周圍環境與自身安全,是智慧 
                      。」 
                       
                      每有風災,透過媒體報導,得知山區路毀橋斷,大家出於關懷,擔心災民 
                      挨餓,總希望及時給予幫助。然而,上人表示要以智慧判斷,莫以平地人 
                      的觀念「想當然爾」。 
                       
                      「山居生活平時有儲糧;居民的求生能力也強,即使對外交通中斷,食物 
                      方面也暫無匱乏。而災難過後山區土石鬆動,隨時有再崩陷的可能,平地 
                      居民若強行上山送食,實屬不智。」 
                       
                      上人表示,山體就像人體,有皮、有肉、有骨。「人們為了交通方便,將 
                      山的皮犁開、肉鑿開見骨,山之結構已被破壞;加上地震、水患、風災輪 
                      番重創,導致山區動輒路崩、橋斷,發生土石流。所以災後不宜上山,不 
                      只是危險,而且山地負荷量已大,莫再強行踩踏,加重負載。」 
                       
                      「大家平安,師父才能安心,請大家務必三思而後行。」上人希望大家一 
                      定要保護好自身的安全,才有能力進一步照顧家庭、社區而至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