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做」勝於「說」 | 
                   
                  
                     | 
                   
                  
                    ◎釋德  | 
                   
                  
                     | 
                   
                  
                    ◆八月十五日《農七月•十一》 
                       
                       
                      【靜思小語】 
                       
                      「做」出來勝過「說」出來, 
                      從做中成長的智慧,才真正踏實。 
                       
                       
                       
                      付出中,開發潛能 
                       
                      「有苦難人的角落,即可見慈濟人付出的身影。不論關懷的『圈圈』多麼 
                      廣大,皆勇於承擔。真是幸好有慈濟!」午後,在台中分會,近四十位台 
                      中合心隊組幹事與上人座談。 
                       
                      見各功能組展示多本檔案,內含許多感人事蹟,上人道出感恩:「大家真 
                      正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從做事中 
                      成長的智慧,才真正踏實。」 
                       
                      上人表示,人與事的磨練,能讓良能與智慧成長。投入慈濟,在在印證人 
                      有無限的潛能──有人從來沒有洗過菜,在家也不曾開伙;參與香積工作 
                      ,卻能夠搬扛物資、炒煮大鍋菜。「假如沒有做慈濟,大家仍是無以為力 
                      ;做慈濟必須出力,於是啟發了人人的潛能。」 
                       
                      上人指出,行慈濟菩薩道,要對準起點與目標;《三十七道品》中,有三 
                      十七種淨化人心之法,指引人人走上正道;大家應用心共修,並扛起導正 
                      人心之責──淨化人人被無明籠罩的心,為其指引正途,使分寸不偏離。 
                       
                       
                       
                      沒有退休,只有精進 
                       
                      「愈來愈感覺『來不及』,無法慢慢等待各人調整好。過去我告訴大家要 
                      喝『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這是個己應有的修養;現在 
                      我要針對群體,開出『四物湯』──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希望能凝 
                      聚群體,利人同時利己。」 
                       
                      欲調整個人心念,去除煩惱,要在人群中磨練。「練就在人群之中不生瞋 
                      念、在不同環境中包容不同的人,忍而無忍才是真正能忍。」 
                       
                      曾有人問:有心、有願要付出,就能利濟眾生嗎?一方要給,一方不收, 
                      給的一方是否會受傷害?付出之後,若無回報,心境能否平靜看待? 
                       
                      上人以佛陀所說教示眾人。有些人只是發心卻不去做,沒有親身投入就不 
                      會有體悟與感受,自然也不能為人拔苦予樂。「真正發心立願的人,付出 
                      後得到對方的回報、感恩,以平常心淡然處之,不會特別歡喜;反之,若 
                      不受人理睬、甚至受指責,也不起煩惱,因為自認做的只是本分事。」 
                       
                      「合心」就是「協力」,上人一再強調,「四合一」組織架構中,每個功 
                      能、角色都非常重要,期勉眾人要精進,功能不可失調。 
                       
                      「資深者不可自以為『老資格』,就認為別人應該尊重自己;也不應有『 
                      退休』或要『管人』的心態,如此不會得人愛。應該更投入去做,以身作 
                      則讓後進心生景仰。」 
                       
                      上人強調,身體力行,內心才自在;希望大家不但傳承、陪伴,也要同修 
                      、同做、同投入;相互啟發,彼此成長。 
                       
                      「慈濟人永不退休,不只是今生不退休,來生也不退休;因為菩薩道不只 
                      一生一世,是永恆而且遙遠的。」上人勉勵大家發願要永恆,慈濟立體琉 
                      璃同心圓關懷範圍愈來愈大,中心點必須愈合齊,才能順利運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