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慎防欲念之水氾濫 | 
                   
                  
                     | 
                   
                  
                    ◎釋德  | 
                   
                  
                     | 
                   
                  
                    ◆八月二十七日《農七月•二十三》 
                       
                       
                      【靜思小語】 
                       
                      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 
                      人心欲念之水氾濫,會造成種種災禍。 
                       
                       
                       
                      財施、法施、無畏施 
                       
                      布施有三種,分別為「財施」、「法施」、「無畏施」。缺乏世間資生之 
                      物,愛心人彌補其缺,稱為「財施」;有些人並不欠缺財物,但心靈非常 
                      貧乏,成天憂愁恐懼,有德者即予以「法布施」;遭受意外災害,財物損 
                      失或身受傷害、親友往生,心靈惶恐受創,亟待「無畏施」安定心靈。 
                       
                      去年底發生的印度洋大海嘯災難,泰國南部地區普吉島與攀牙府災情慘重 
                      ,原本遊客如織的度假天堂頓時成為人間煉獄;慈濟志工隨即前往勘災, 
                      擬定援助事項。 
                       
                      「泰國慈濟人在災後第三天就到了重災區。給予物質的布施,就是『財施 
                      』;擁抱、安慰惶恐無助的心靈,就是『法施』;一路走來直到現在,八 
                      個月來仍持續陪伴、膚慰災民,予以『無畏施』。」 
                       
                      早會時,見泰國慈濟人於當地救貧慰苦的畫面,上人說道,生活窮困令人 
                      無奈,遭遇災難則使人深感惶恐,皆需要愛的布施。 
                       
                      「佛經中說『人生無常』、『國土危脆』,在海嘯災難中得到印證。平時 
                      明媚優美的海洋風光,瞬間被巨浪摧毀,沿海、內陸建物頹壞,更有許多 
                      寶貴的性命喪失。人們深切感受到深入皮膚、骨肉之『痛』。」 
                       
                      驚世的災難,不只啟發了人們的悲心,也生起覺悟。然上人提醒眾人,這 
                      是大自然的教育,莫只是短暫「醒覺」而已,要時常心存警惕、徹底「覺 
                      悟」。 
                       
                       
                       
                      為貧者開啟富有心靈 
                       
                      「假如沒有具備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想要為苦難人拔苦予樂,談何 
                      容易!」上人稍後與泰國慈濟人座談,感恩大家海嘯後無畏天南地北遙距 
                      ,及時出現在需要幫助之地,令人敬愛與感恩。 
                       
                      菩薩是「覺有情」,覺知人生「苦集滅道」真理,而能關懷膚慰眾生。「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有苦難眾生,人間菩薩才有機會付出;所以付出的 
                      同時,要懷抱感恩心。而且要從『教富濟貧』進一步『濟貧教富』。」 
                       
                      上人指出,富有的人,富有力量、富有財物,啟發出他們的愛心,就能一 
                      起幫助苦難人,這是『教富濟貧』──教導富者使能濟助貧者;另一方面 
                      ,也要啟發苦難人的愛心,讓他們有造福的空間,這是『濟貧教富』── 
                      濟助貧者使能心靈富有。」 
                       
                      佛經中有「貧婆點燈」的故事——一位行乞維生的婆婆也想燃燈供佛,於 
                      是努力乞食簡省,終得兩枚銅錢,買油點燃一盞小燈供養佛陀。一段時間 
                      後,大部分人點的燈都熄滅了,這位貧婆的燈火卻依然明亮;眾人不解, 
                      請示佛陀。佛陀讚歎因為貧婆誠心發願,且盡心盡力去做,所以這盞虔誠 
                      之燈永不熄滅。 
                       
                      「不只讓貧苦人得到物資的救助,更要啟發其慧命。」上人說,儘管貧者 
                      能力有限,但只要開啟愛心,滴水之微投入慈濟大功德海,就能永不乾涸 
                      ,與許許多多人結好緣。 
                       
                      上人勉泰國慈濟人加強人間菩薩招生。「泰國是佛教國度,有天時、地利 
                      ;若能加上人和,必能招來眾多慈濟菩薩。」 
                       
                       
                       
                      行善,少不了一個你 
                       
                      「東區急難救助研習會」於靜思堂展開,上人在聆聽花蓮及台東地區急難 
                      救災經驗分享後,對眾開示。 
                       
                      「人們無止境的欲念,讓地球不勝負荷。現今許多自然災難,大多是人為 
                      造成;其中影響最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爭鬥。」上人嘆言,生物間本來 
                      就是相生相剋,但是人類卻是相生相鬥。「瞋心熾盛,火氣愈旺,就導致 
                      氣候的乾旱或吹起焚風。」 
                       
                      瞋心如火,貪念則如欲海。上人言,「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欲念 
                      之水也會氾濫──為了要滿足人心欲念,科技不斷研發、供應大家消費; 
                      消費愈多,淘汰愈多,也造成更大的污染。「人的物欲驅使人與天地相爭 
                      ,造成種種災禍。」 
                       
                      一處有災,各地的慈濟人集合投入賑濟;對於不相識的人都可無私付出關 
                      懷,與並肩同行慈濟事的法親,更要互愛關懷。上人敦勉,最重要的是照 
                      顧好自己的心,才能踏實地由內往外,圈圈擴大。 
                       
                      「慈濟之美,美在整體;整體之美,美在個人。人人內修誠、正、信、實 
                      ,外行慈、悲、喜、捨,合為整體,自然展露團體的美善行儀;人人步伐 
                      相同,不需要發號施令,就能各就各位。」 
                       
                      上人勉眾修行「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時時警惕自己身、口、意皆要正,方寸不差,且謹慎守紀 
                      ,做到「君子慎獨」。 
                       
                      「慈濟的美,美在三輪體空無所求,美在人人心連心、手牽手,群體整齊 
                      。慈濟因為有你、有他,還有我,才能在這樣的時代鋪陳綿密的人間菩薩 
                      網。少不了一個人同來行善,更不能多一個人將之醜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