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張開庇護眾生的大傘 | 
                   
                  
                     | 
                   
                  
                    ◎釋德  | 
                   
                  
                     | 
                   
                  
                    ◆八月七日《農七月•初三》 
                       
                       
                      【靜思小語】 
                       
                      心正,道就正;把握有形道場,鍛鍊內心道場。 
                       
                       
                       
                      道心,隨健康「健在」 
                       
                      甫完工的板橋志業園區喜氣洋洋,志工搓湯圓慶賀新「家」落成。見進進 
                      出出的「家人」眾多,而且滿面笑容,上人欣勉眾人好好利用空間,讓會 
                      所真正發揮社區教育的良能,培育更多人間菩薩。 
                       
                      此地原是廢棄工廠,鐵皮建築外雜草叢生,坑坑洞洞。如今在志工保留主 
                      體建築、用心整理與裝修下,展現寬廣莊嚴、亮麗溫馨的氣氛,講堂內並 
                      可容納千餘人共修研習。上人繞視園區各角落,感恩大家共同用愛造就。 
                       
                      北區慈濟人的「家」,隨著時間流轉、人數日多,幾番遷移與擴增。 
                       
                      上人提及,早年每回行腳至台北,皆於台北第一顆慈濟種子──三重靜銘 
                      委員的家,對眾開示;而後委員鄭柏、李實先伉儷提供濟南路房屋,作為 
                      慈濟人聚會處,慈濟的第一次大型義賣即在濟南路籌備;民國七十三年, 
                      李清波委員將位於吉林路的百餘坪道場空間,借給慈濟作為台北分會會所 
                      。 
                       
                      「從三重的小住家,到濟南路的中型住家、吉林路的講堂,再遷至現今位 
                      於忠孝東路的台北分會……見證了台北地區慈濟人的成長。令人欣慰的是 
                      ,早期多位資深者如今依然『健在』。」上人言,所謂「健在」,除了身 
                      體健康,最重要的是道心健在,迄今不退。 
                       
                       
                       
                      道場,導人行善所在 
                       
                      「多一個慈濟道場,就多一處社區推廣教育的地點。慈濟人,人人要做引 
                      導師。」上人表示,如今增加了板橋這處道場,大家更要發心付出,接引 
                      更多人行菩薩道。 
                       
                      「道場要能導人行善——『導』即是『引人行路,分寸不偏』。要先淨化 
                      己心、建立正信;自我心念誠正、分寸不偏差,才能引導他人淨化無明心 
                      念,將茫茫人生轉往正確方向。」 
                       
                      上人勉示,並非拜佛、拜菩薩,求佛、求菩薩,就能隨心滿願。「既已走 
                      入菩薩道,就要具備信心、毅力與勇氣,大步向前走。要做一個對苦難眾 
                      生『有求必應』的人,而非祈求佛菩薩來感應我。」 
                       
                      板橋園區空間寬廣,未來也將推廣社會教育。上人提示,現今外籍配偶日 
                      益增加,在語言及生活習慣上面臨適應、溝通的困難,甚至牽涉到下一代 
                      的教育問題;推廣教育中心可針對此開課,在語言學習方面予以協助;同 
                      時透過慈濟人的關懷陪伴,讓她們更能融入社會。此外,上人也希望將倫 
                      理道德、上慈下孝的理念帶入社區,建立幸福家庭。 
                       
                       
                       
                      見聞,使之得利益、受度化 
                       
                      為凝聚慈濟人於急難救助時的共識,提醒大家把握「安全第一」的救助原 
                      則,「北區急難救助研習會」在板橋園區展開。 
                       
                      上人敦示,慈濟人救災,要「悲智雙運」——唯有顧好自己的平安,方能 
                      保護家庭、保護社區、保護社會。此外,為保障救災安全性,應加強研發 
                      救災工具;而考量災民食用便利性,賑災方便食品的研發也要繼續努力。 
                       
                      人間菩薩的心懷,是期望庇護天下苦難蒼生。上人慈示,要做到「見聞利 
                      益」與「見聞度化」。 
                       
                      「見聞利益——讓苦難者看到我們即可得益;見聞度化——眾生有苦有求 
                      ,我們能前往救度。世間雨勢愈猛,人間菩薩庇護之傘應張得更大、更堅 
                      固,為苦難眾生遮蔽風雨。」 
                       
                      上人強調,在慈濟道場修行,有愛心善念尚不足,重在人人發揮力量,落 
                      實悲智願行。「愛必定要發自內心、無所求。倘若愛得有所求,勢將苦不 
                      堪言。只問付出,不問回報,才是慈濟人的正念。」 
                       
                      「慈濟道場即是慈悲道場──慈,希望為人帶來幸福;悲,希望為人拔除 
                      痛苦。慈濟人要當『導人師』、『不請之師』,發心立願引人走進菩薩道 
                      。」上人勉示,要將心跟準師父的心,而師父的心對準佛心,「人人具備 
                      『佛心師志』,方向就不會偏差。」 
                       
                      不只有形建築是道場,人心也是具足佛、法、僧的道場。「只要真正發大 
                      慈、大悲之心,自性三寶即具足。」上人期許大家,好好把握有形道場, 
                      鍛鍊個人內心道場,心正,道就正;人人法喜充滿,才能以正確方法救心 
                      、救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