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無明大掃除
◎釋德
◆九月二十二日《農八月•十九》


靜思小語

以「靜寂清澄」掃除無明,
以「志玄虛漠」開闊心念;
心志要「守之不動」而且「億百千劫」,永遠堅持。



求道,降伏心魔

輕度颱風丹瑞於台灣南方海面經過,受其外圍環流影響,早課進入尾聲時
,開始下起傾盆大雨。滂沱雨勢中,上人法音諄諄,談起兩千五百多年前
的一個夜晚,印度伽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離開皇宮,出家修行。

太子歷經千辛萬苦,苦行求法多年,但總覺所見所聞都不究竟。於是離開
苦行林至尼連禪河沐浴,卻因日日冥思,少食少息,昏倒於河岸邊。幸賴
一位牧羊女提供羊奶,體力於焉回甦;下定決心於菩提樹下打坐靜思,若
不開悟,絕不離開。

「太子堅定心志,於此思考天地萬物之理,也體會自我。」上人言,彼時
其實是悉達多太子對自我思想進行正反論辯──心緒寧靜時,即為靜寂清
澄境界;但有時亦會有可怕境界來襲,或是映現曾在皇宮享受的五欲境界
……「此即心魔。悉達多太子降伏了心魔,而能覺悟成佛。」

上人依此教示,一般人聽聞善法會起歡喜心,但在奉行過程中,身、心經
常受人、事、物困擾而拉扯;有時會疑惑在菩薩道上辛勤付出,是否有價
值?

「煩惱生起,就容易懈怠墮落,忘失過去堅持的一念心。」上人叮嚀,凡
與聖只在一線間,「心魔現前時,以堅定意志去降伏,正確思惟方能現前
!」



堪苦,修行本分

悉達多太子降伏了財、欲、名利、地位等種種魔境,當下心境明朗,心靈
和大地萬物的境界融合,輕安自在。上人形容那境界應如《無量義經》所
云:「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修行過程中,因為有堅定開闊的意志,才能通達物理、生理與心理,降
伏心魔,使靜寂清澄的境界現前。」上人形容佛陀成道後的心靈境界,如
大圓明鏡般,照山即山,映樹為樹,萬事萬物皆朗照無遺;而境遷鏡明,
無煩惱留存。

娑婆世界紛紛擾攘,面對人事物,心難免有起落。「但事過境遷,心就要
恢復清淨,否則讓歡喜或遺憾留存,即成無明。」上人愷言:「修行要以
『靜寂清澄』掃除無明煩惱;心念要『志玄虛漠』,才能真正清淨開闊;
心志要『守之不動』,不被動搖,而且『億百千劫』,永遠堅持。」

佛陀法音輾轉流傳到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領受法語甘露,緬懷三寶恩德
,上人教示眾人要學習悉達多太子求法若渴、參學、修身,不畏困難的堅
定精神。「堪得苦,是修行的本分。大家要多用心!」



付出,啟發愛心

早會時,上人言及卡崔娜風災之後,美國慈濟人在多個災民收容中心服務
。墨西哥裔的剛度先生在紐奧良事業有成,家族十七人來到德州避難。初
始,剛度在收容中心冷眼旁觀慈濟志工發放,慢慢地熱情被啟發,主動幫
忙維護發放動線的秩序。他表示,慈濟志工對災民的尊重態度,使大家能
安心受助。

上人感恩美國慈濟人的用心付出,也勉勵眾人:「天蓋之下,地載之上,
人人都是一家人;雖然種族不同,彼此互不相識,但災難拉近了人與人之
間的距離,展現互愛互助精神。」

當今世界人心愈益無明,使世局紛擾、社會混亂,令人憂心。上人感懷:
「災難彰顯了人心善良面,將無形的真誠大愛化為有形的付出。期待全球
愛心凝聚,為受災受難的人膚慰傷痛;且在驚世災難中懺悔反省,提起警
世覺悟!」



人文,膚慰社會

「人文志業對於『推動善念』有很大助力,應發揮人文良能,膚慰現今社
會。」四大志業志策會中,上人對人文志業主管深致期勉。在教育方面,
則請主管「從根做起」,培育學子良善本性以解救世間災難。

「藉由苦、集、滅、道的真理法則──知道苦從何來,追究苦集的原因,
之後想辦法消滅苦,這就是教育的次序。讓學子知曉人間苦相、明白自己
有福,遇到苦難對象,即能伸手幫助。」

上人期勉大家持續以愛守護志業,「慈濟是大家用心用力、眾人點滴血汗
累積所成就,人人皆有義務守護;讓分毫愛心都能發揮最大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