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青少年的偶像
世間有各種苦難,所以佛法說身處娑婆世界要堪忍。忍耐不是為求苦難的
結束,而是觀照一切現象遭遇的本質是無常、苦、空,就連「我」也是變
動非永恆的實體,因此隨遇而安,超越苦痛的羈絆。

有一種「超越」特別動人心弦,那就是身軀有缺陷,卻能克服種種不便和
限制,跟常人一樣作息工作。常人常被煩惱纏縛而唉聲嘆氣,這些身有障
礙的人卻樂觀開朗,沒有因世界向他們關閉了某些通路和窗戶,就將自己
埋入黑暗中,心反而異常地明亮。

這些人是生命鬥士,他們不怨嘆自己擁有得少,而以毅力和勇氣,將仍有
的身體功能發揮到極致。成長過程一路跌跌撞撞,他們不要求被特殊看待
,年少就坦然接受非常的淬鍊,足以令許多年長仍覺迷茫的人汗顏。

本期主題報導介紹了四位青年的故事,他們有的只有單手,卻是游泳健將
和杏壇良師;有的眼盲,上大學學聲樂,參加社團學手語,關懷老人和做
環保也不落人後;有的一隻手一隻腳都少了大半截,也騎著腳踏車上學,
積極參加戶外運動,並到醫院做志工;有的歷經骨癌的侵蝕和漫長的療程
,依然堅忍求學,不能奔跑跳躍,就選擇桌球運動,也到醫院服務病人。

他們散發的活力,不同於因青春的自然流露,而是出於對生命的珍惜,以
昂揚之姿探索身障者可能的出路;這是一條心靈之路,不是一般青少年被
安排、被照顧的生活之路。他們面對缺陷的事實,不斷挑戰困難,心無所
礙。

一位青年這麼說:「我還有腳,還能用腳去感受土地生生不息的活躍力;
我還有手,還能用手去感覺春天的氣息、大地的盎然綠意;我還有心,還
能用心去思考每一件事。」

最難得的是,他們不只熱愛自己的生命,獨善其身,還走出去關懷他人,
幫助鼓勵有需要的人。他們打破慈善工作的既定印象,即盲者殘者都是需
要救濟的對象,其實他們反而比許多身軀正常的人樂觀獨立,是手心向下
而非手心向上的人。

《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提到生了病的菩薩會這樣觀照一切事物
:「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
」意思是對色身的病泰然處之,不計較舊疾非去除不可,這樣才是智慧之
人。這幾位年輕人已散發智慧的光芒,堪稱當今青少年的另類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