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人的典範 文史留芳
二十世紀英國小說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曾說:「一切
不曾發生,直到它被描述。」的確,人們藉由文字、影像紀錄回溯歷史或
認知過往;若缺乏了這些描述,已逝的動人情節無法重現,人們又何以鑑
往知來、以史為師?

慈濟大愛足跡,在台灣足足走了四十年,不僅是時間的延續,空間亦日漸
開闊,人與人之間接力傳承的隊伍也愈來愈浩蕩;從慈善、醫療、教育到
人文,可說是無數人智慧與良能的累積。

四月,慈濟將邁入第四十一年。全台慈濟志工蒐羅文字、影像史料,將以
人文展現慈善的源頭,重返歷史時光隧道,也見證台灣豐沛、善美的慈善
生命力。

證嚴上人詮釋人文意涵:「『人』的典範,『文』史留芳。」慈濟人文志
業中心同仁與遍布全球的真善美人文志工,記錄真誠的心、守志奉道的行
,見證出當代大愛——世間並不冷漠,世間還有許許多多熱情的好人,實
實在在地濟助苦難、搶救生命、成就教育、耕耘人文,數十年如一日。

日前在全台舉辦的「深耕社區、建立慈濟歷史」研習會,即播放了二十年
前台北地區志工關懷貧病案家的一段影像。儘管畫面品質與拍攝技術,都
不能與今日相比,然破陋的巷弄舊屋、憔悴老母親為病榻兒子復健、志工
在旁溫馨陪伴等,卻有著超越時空的撼人之力。

一小段舊史畫面,迄今保有活潑的生命力,足以在人人心湖泛起一波波向
外擴散的感動漣漪,也教人具體看到歷史記錄的力量與必要。把今日的腳
步記錄下來,就是明日的歷史。

特別是許多慈善個案故事之所以動人,並不在貧病者的苦難,更非關懷者
的施予,而是彼此參與了對方生命,激盪出互信互動;這樣的史料讓我們
見證了愛、見證了感動。

就此角度言,慈濟人是用「生命」來寫歷史——真的記錄、善的循環、美
的涵養;而非只是文字、聲音、影像而已,更包含有實踐、感動與恆持。

慈濟用愛鋪著路走過四十年,不隨俗潮流,而是矢志成為人間清流;慈濟
記錄人間善行芳蹤,期待留傳後代美的回憶、愛的教育,將大愛綿延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