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讓春風滋養心地 | 
                   
                  
                     | 
                   
                  
                    ◎釋德  | 
                   
                  
                     | 
                   
                  
                    ◆三月十一∼十三日《農二月•十二至十四》 
                       
                       
                      【靜思小語】 
                       
                      保持寧靜的心,將人我是非當作教育; 
                      把無明狂風,轉化為滋養心地的春風。 
                       
                       
                       
                      不被悔恨、睡眠纏縛 
                       
                      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上人常以此惕勉眾人;今於晨語時間,講述 
                      《水懺》中「十纏——十種纏縛人心的煩惱」之「悔纏」與「眠纏」。 
                       
                      後悔錯過做好事的機會;後悔白白努力卻無所得;後悔做了壞事、與人結 
                      惡緣……上人援引經文「謂所作之過,蒂芥胸臆,不能自安也」表示,「 
                      悔恨」的心態,使人內心七上八下,這分芥蒂像刺球般,使人心不能安。 
                       
                      「有懺悔心的人,才有改過遷善的機會。」上人勉眾時時懷懺悔心,否則 
                      一再重蹈覆轍,惡業將隨之累積。 
                       
                      《四十二章經》:「悔過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上人闡述,犯了 
                      過錯,徒作悔恨,實乃苦不堪言。「就像染患風寒時,使身體出汗,病症 
                      能得到抒解;消業的方法,就是要發露懺悔,並且改過自新行善。」 
                       
                      懺悔、改過,可以脫離「悔恨」的纏縛。而欲去除己心之垢染,就要精進 
                      修行,不要被「睡眠」所纏縛。 
                       
                      「有的人覺得,寺院生活清晨不到四點就要起床,多苦啊!」上人指出, 
                      晨聞板聲即起,盥洗後上殿;於東方未白的靜謐環境中,耳聆蟲鳴鳥啼聲 
                      的美好境界,實感輕安。 
                       
                      「貪『睡』的念頭,不只是修行的障礙,也是求學、事業等的障礙。」上 
                      人引佛陀所言「人昏懵不惺,常樂睡眠,無所省察也」,強調人生應時時 
                      保有一分覺察:「若常處於昏沉而懵懂,只是空過人生;應善用時間利益 
                      人群,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眼見耳聞世間災難偏多,莫不都從人心而起。上人再次叮嚀:「救世要從 
                      救心起;救心則要從個人內修的功夫開始——要好好珍惜作為載道器的身 
                      體,使之發揮人生價值;莫消耗於紛擾中,使人生徒然空白!」 
                       
                       
                       
                      不被掉舉、昏沉纏縛 
                       
                      東方未晞,天色黯然,戶外照路之燈火穿透林木間,將樹影倒映於大地。 
                      十二日晨語時間,上人視線於觀音殿透窗遠眺,眼見此清新自然景致、感 
                      此舒適宜人氣候,歎言實乃無限美好的境界。 
                       
                      「若能常保有如此寧靜的心境,多好!」上人表示,凡夫總是心猿意馬, 
                      無法掌握,致使心境常生風雨。「心境若能平靜如春風微拂大地般,就能 
                      滋長信根,使心地時時欣欣向榮。」 
                       
                      上人續講十纏之「掉舉」、「昏沉」。「一念無明起,心地生風雨;一如 
                      狂風摧毀大地萬物,道心也會受摧折而退失。故要時時照顧好一念心。」 
                       
                      修學佛法,具足五根五力,則再多障礙阻路,也能克服。最大的障礙是什 
                      麼呢?上人先說「掉舉」,會使信念、定力、念力擺動。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在修行路上,『信』一定要堅 
                      定;若對自己都沒有信心,就會產生自卑心態。若是對自己不具信心又放 
                      不下身段,是謂『卑劣慢』。有這兩種心態,人生將無法發揮良能。」 
                       
                      「掉舉」者,心久動而不定,十做九不成;「昏沉」者,昏鈍沉墜,不能 
                      專心又缺乏耐心,雜念紛沓、想入非非,於現實卻又懵懂不察,遂時常慢 
                      半拍。 
                       
                      凡夫常對外在的境界感到茫然懵懂,最大的原因就是昏沉與掉舉,因而懈 
                      怠墮落,淪入萬丈苦海中。「倘若能收攝己心,從寧靜中生定力智慧,將 
                      人事是非當作教育,將無明狂風轉化為春風,就能跳脫種種紛擾,滋養心 
                      地。」 
                       
                      上人提及有一次問台東王添丁校長的媽媽,為什麼子孫都那麼愛她,爭取 
                      她過去同住?「她回答:『師父,我就是吃少做多啊!』反觀昏沉的人, 
                      睡多吃多做少,也就是經文所云『心神昏闇沉迷,而於諸法無所明了,惱 
                      亂其心,是名昏沉隨煩惱』。」 
                       
                      「無法提振精神而空過時日,不論在事業、志業、學業、修業,皆無法向 
                      前進。」上人諄諄示眾,要照顧好己心:「內心能寧靜,遇到任何是非, 
                      也會將之當作春風,在心地成長法味。如此才是真修行!」 
                       
                       
                       
                      忿怒綁住你了嗎? 
                       
                      十三日晨語時分,上人續開示「十纏」之「瞋忿」及「覆」。 
                       
                      經文言:「於違情之境,不順己意,便發恚怒,而忘失正念。」上人說, 
                      既立志修行,必定要制伏瞋念,與他人相處時要相互教育;心念沒有控制 
                      好,無法忍受不如意的境界,就是受到瞋怒所縛。 
                       
                      「『忿怒之心名為瞋』。當一個人平靜時,能講理溝通;倘若內心瞋念生 
                      ,起諸惑業,則什麼道理都說不通。不能及時轉境就是惑,被瞋所縛,遂 
                      致不得解脫。」 
                       
                      「覆者,藏也。謂隱藏所作過惡,惟恐人知,不能悔過而遷善。」上人進 
                      一步闡明,若覆藏過失,容易一犯再犯,而將種子深植於八識中,使惡業 
                      生生世世相隨。 
                       
                      「犯惡行復害怕他人知道,也會疑心不斷,見三五人談話時,就會疑猜是 
                      否在說自己如何。」上人說,有過失就要趕快發露懺悔,懺悔即清淨。 
                       
                      「改變習氣、改過遷善,就是日日精進。」上人強調在團體中,降伏瞋念 
                      為首要,要相互包容、原諒。「莫因他人習氣而徒增己心的瞋忿,抑或覆 
                      藏己過,如此皆是自己的損失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