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四十年殷殷不變的叮嚀 
                      ——我憶聯誼會 |  
                   
                  
                     | 
                   
                  
                    | ◎撰文/靜淇 相片/靜淇提供 | 
                   
                  
                     | 
                   
                  
                    《慈濟法髓——「慈濟叮嚀語」全新校對紀念版》 
                       
                       
                      「慈濟全省委員聯誼會」對資深慈濟人來說, 
                      是法親聚會、交流會務的重要活動; 
                      上人在聯誼會中的講話,如甘露法水滋養眾人, 
                      並彙集為《慈濟叮嚀語》出版。 
                      慈濟四十周年前夕,「靜思文化」重新編訂《慈濟叮嚀語》, 
                      推出《慈濟法髓》套書,喚起慈濟人共同的記憶。 
                       
                       
                       
                      民國六十四年,由於公職考試分發的因緣,我從故鄉台南來到花蓮縣政府 
                      工作。無意中在縣府檔案室看到一本《慈濟》月刊,細讀之後,真訝異人 
                      稱「後山」的花蓮,竟有如此務實濟貧的慈善機構,和一位與眾不同的領 
                      導人——證嚴法師。 
                       
                      帶著好奇又崇拜的心情拜訪靜思精舍,從此結下生生世世的慈濟盟,一心 
                      一志追隨上人迄今三十年。 
                       
                      當時的委員幾乎都是老菩薩,因此年齡在二、三十歲上下的靜憪(林碧玉 
                      )、靜盈(林慧美)、慈愔(林素雲)、靜善(鄧淑卿)和我,可說是慈 
                      濟的「新生代」。舉凡訪貧、半夜摸黑到精舍做早課、參加慈濟委員聯誼 
                      會等,年紀相仿的我們都結伴同行。 
                       
                      因此,聯誼會對我來說,不只有上人的法得以成長慧命,也有法親情誼的 
                      鞭策,讓我在慈濟菩薩道上不敢稍有懈怠。 
                       
                       
                       
                      ◆篳路藍縷,刻畫在最初的聯誼會 
                       
                       
                      慈濟委員聯誼會,固定在農曆每月二十四日發放日之前的星期日舉行。 
                       
                      早年開會的地點在精舍大殿,當時精舍建築非常簡單,以大殿為中心,後 
                      面是辦公室兼寮房、左側是廚房兼餐廳,廚房旁邊還有個小小的工作間; 
                      整體建築就只有這樣。 
                       
                      當天用完午齋後,大殿內架起六、七排木架子,上面擺放著木板,再鋪條 
                      塑膠布就是會議桌了;可見當時的篳路藍縷。 
                       
                      聯誼會沒有司儀,也沒有議程,就在上人手持引磐、帶領大眾禮佛三拜後 
                      展開。而所謂「大眾」,也僅是幾位常住師父,和來自各地準備報告當地 
                      會務的師兄師姊幾十人而已。 
                       
                      依慣例,上人會先開示;之後師兄師姊報告會務及訪貧或複查情形,並將 
                      個案提出討論——在會中決議需要送醫或助學;或依其人口數、實際需求 
                      等,酌予濟助現款或白米。務求將分釐善款發揮最大功用。 
                       
                      遇到較複雜的個案,就是考驗眾人智慧和耐力的時候了。只見有人如廁、 
                      有人喝水,而上人卻還是不動如山,專注聽講。 
                       
                      最令人感動的,是上人對時間的管理。上人不但準時開會,力求分秒不空 
                      過;令弟子們感到窩心的是,每回會議一定都在煮晚餐的時間前結束。因 
                      為上人希望弟子們能將主婦的角色扮演好,在先生下班、孩子放學回家時 
                      ,有熱騰騰的飯菜可吃。這個原則如今仍令老委員們津津樂道。 
                       
                       
                       
                      ◆志業成長,縮影在聯誼會的轉變 
                       
                       
                      民國六十八年,隨著上人提出籌建醫院的構想,全台各地的委員為了讓更 
                      多人了解上人的理念,不辭辛勞地帶領會眾回花蓮參加聯誼會。為了減輕 
                      上人負擔,靜憪、靜暘、靜潔、靜曦、慈盟等師姊,會先分享做慈濟的心 
                      路歷程,並由我擔任司儀。 
                       
                      參與的會眾日多,「慈濟全省委員聯誼會」漸擴大為「慈濟全省委員會員 
                      聯誼會」,開會場地改到大殿與辦公室之間的中庭;各地會務報告及訪視 
                      個案討論,另循慈善系統開會研商,不再於會中進行。 
                       
                      聯誼會內容除委員現身說法外,醫院啟業後又增加了醫護人員醫療保健常 
                      識分享;各地會眾翻山越嶺到花蓮,目的就是想見上人、想聽上人說話, 
                      因此上人開示絕不可少;而且上人還會親自為當月壽星慶生。 
                       
                      沒想到我的司儀工作一做就是二十幾年,即使民國七十三年我調職到中興 
                      新村,每個月仍不間斷地來回台中、花蓮;直到民國九十二年SARS疫 
                      情發生,為了避免群眾聚集感染而暫停至今。 
                       
                      三十幾年的聯誼會因此暫時畫下了句點,雖然讓人百般不捨,但隨著慈濟 
                      大家庭的茁壯,以及落實社區的必要性,聯誼會可說已完成它階段性的任 
                      務。 
                       
                      回想這一路走來,歷經場地的多次變動——從精舍大殿到中庭、由花蓮慈 
                      濟醫院剛完成初胚工程的大廳,到完工後的佛陀問病圖前廣場,再從還在 
                      施工、塵土飛揚的舊餐廳,到靜思堂完工後,固定在感恩堂舉行。參加人 
                      數從剛開始的數十位,到「慈濟列車」動輒數千人……這一步步的轉變, 
                      在在都看得到上人的宏觀與慈濟人的用心。因此說聯誼會是見證慈濟成長 
                      的縮影,一點也不為過。 
                       
                      我常想,在當時慈濟傳播資源有限的時空背景下,因為有聯誼會而得以接 
                      引百千萬的會眾,滴水成河造就了慈濟四大志業;師兄師姊也因為要上台 
                      分享而必須作功課,無心插柳地成就了許多人坐下能寫、站起能講的本事 
                      。 
                       
                       
                       
                      ◆《慈濟叮嚀語》,最佳傳家寶 
                       
                       
                      有幸親近上人左右,從民國七十一年起我榮任記錄、整理上人開示的工作 
                      ,包括每個月的聯誼會講話,以及「八大人覺經」、「佛遺教經」、「父 
                      母恩重難報經」……前後近二十年,讓我因此豐足生命、增長慧命。 
                       
                      上人在聯誼會中的講話日後彙集成書,第一部《慈濟叮嚀語》於民國七十 
                      四年五月一日問世;我曾為此書發行第五版時寫序。兩年後再次彙集出版 
                      ,承上人命名為《慈濟的訊息》。上人曾賜我《慈濟叮嚀語》精裝本,並 
                      親筆題字「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這不但是我的珍藏,更是我 
                      家的傳家寶。 
                       
                      民國七十五年,我在《慈濟》月刊開闢「如是我聞」專欄,將上人的法寶 
                      和教誨,以及個人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體悟,以淺顯的短文和法親們分享 
                      。後來彙集成冊,而有了《如是我聞》、《人間園丁》二書之出版;其中 
                      《如是我聞》是慈濟文化出版社的第一本書,《人間園丁》更榮獲新聞局 
                      推薦為「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 
                       
                      我在聯誼會的另一個成長就是擔任司儀。由於主持聯誼會的磨練,舉凡醫 
                      院、學校、各地分會的動土、啟用、開學、畢業典禮,還有上百場的幸福 
                      人生講座、上人對外大型演講,以及早期在精舍舉行的歲末聯歡會,最初 
                      的骨髓相見歡、大體啟用、追思,佛化婚禮等,我都忝為司儀。 
                       
                      最令我刻骨銘心的是,大愛台尚未建台前,力霸友聯頻道曾提供節目時段 
                      給慈濟,我擔任過閩南語新聞主播;還有在中廣電台開播迄今已二十年的 
                      「慈濟世界」廣播節目,我以一個志工而非科班出身的門外漢,負責製作 
                      、主持。如果沒有當年聯誼會的扎根,又豈能有如此好因緣! 
                       
                       
                       
                      ● 
                       
                       
                      「慈濟聯誼會」不僅記錄著慈濟的成長與艱辛歷程,上人在聯誼會中的講 
                      話,字字句句亦都是用血、用淚、用愛心與耐心、身教與言教交織而成的 
                      結晶。誠如當年陳慧劍居士在編輯《慈濟叮嚀語》後記中所說:「它布滿 
                      著一個從事救苦救難工作者的叮嚀、付託與懇請,以血以淚以愛,喚醒世 
                      人的自私迷夢。」 
                       
                      走筆至此,不覺淚眼朦朧。依稀望見三十年前,在精舍大殿的簡陋場地, 
                      還有從全台各地風塵僕僕趕回來參加聯誼會的師兄師姊們。儘管物換星移 
                      ,人事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上人筆直的腰桿和堅毅的眼神,以及為了渡 
                      化人間而來來去去的衲履足跡。 
                       
                      (本文選自《慈濟法髓——「慈濟叮嚀語」全新校對紀念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