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四十年前的今天 | 
                   
                  
                     | 
                   
                  
                    ◎釋德  | 
                   
                  
                     | 
                   
                  
                    ◆四月二十一∼二十二日《農三月•二十四至二十五》 
                       
                       
                      【靜思小語】 
                       
                      身會老,心不能老。 
                      日日、月月、年年,不論時間過去多久, 
                      都要維持心念與發心的第一天相同。 
                       
                       
                       
                      信心——克難起始 
                       
                      「自四十年前的農曆三月二十四日開始,慈濟天天如一日,日日無不都在 
                      感恩中!」四十年前的今天,是慈濟第一天,在此值得紀念的日子,上人 
                      在志工早會及藥師法會開示時,皆述及那段克難的草創時光;稍後也與資 
                      深老委員溫馨座談,感恩故事,歷歷在目。 
                       
                      「那時我們還借住在普明寺,生活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要成立功德會,難 
                      免有人質疑——自己的飽暖都顧不了,還想要去救人!不過我相信佛陀所 
                      說:『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心念虔誠、真心做事,就不會有困 
                      難。所以儘管自己的生活很清苦,還是成立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 
                      」 
                       
                      民國五十五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功德會成立這天,除了成立儀式,還進行 
                      發放、邀請大德用午膳。「那一餐,是精舍常住向普明寺借油、借米,煮 
                      成稀稀的鹹粥來招待大眾。而會員所捐的善款,點滴不漏都用在慈善。」 
                       
                      濟貧善款最初來自三十支竹筒,早期跟隨上人的主婦們每人每天投下五毛 
                      錢。「每個月交十五元和每天存五毛錢有何不同?其實我不只是要大家捐 
                      款,更希望人人發心、日日有善念——每天啟發自己這一分愛心,家庭就 
                      能和樂;家家有愛,社會就能祥和。」 
                       
                      克難中所承接的第一個慈善個案,是八十五歲、孤老無依的林曾老太太, 
                      一個人住在花蓮市區的菜市場邊,臥病已久無法起身。上人憶述,當時委 
                      員只有三、四人,雇人每天送飯、照顧她,還請醫師來為她診治,一直照 
                      顧到老太太往生,為她辦妥後事才結案。 
                       
                       
                       
                      勇氣——無私承擔 
                       
                      見到許多因病而貧的案例,上人因此構想成立義診所,解決貧病的惡性循 
                      環。於是,功德會成立六年後的九月,「慈濟貧民施醫義診所」在仁愛街 
                      免費為人看診。 
                       
                      義診所能夠成立,上人說要感恩許多人與事——德慈師父的母親提供場地 
                      ;當時任職於省立花蓮醫院的委員靜善(鄧淑卿)與靜良(林碧芑),號 
                      召外科黃博施醫師、內科周宏遄醫師、小兒科張澄溫醫師與婦科朱隆陽醫 
                      師前來襄助。 
                       
                      「隨著慈善工作不斷推展,看到、知道有許多家庭困難,無法前來義診所 
                      接受義診,所以醫護人員也上山下鄉去義診。」早年義診行跡從花蓮行至 
                      台東,上人說起,當時玉里、花蓮間須經過兩段供火車、汽車通行的鐵路 
                      橋,有次坐遊覽車過橋時竟卡住不動,火車若來,真不知如何是好。「義 
                      診過程辛苦,也有驚險,但是現在回顧,卻很歡喜、溫馨。」 
                       
                      上人記得當時民眾熱衷棒球,張澄溫醫師父子都是棒球迷,某次至台東義 
                      診,正當球賽進入決賽,兩人一面為病患看診,一面收聽廣播,賽況緊張 
                      時還會跟著驚歎連連,甚是有趣。 
                       
                      「父子倆支持慈濟的心,使我很感恩!有一回張醫師的太太即將臨盆,他 
                      仍照常出遠門去義診,這件事我永銘於心。」上人感恩這一群大醫王憐憫 
                      貧病之苦,不畏路遠辛苦,至窮鄉僻地解救病苦。直到慈濟醫院完成,持 
                      續十五年的義診才停止。 
                       
                      慈濟的起點在花蓮,隨著時間招募愈來愈多有心人,延伸到西部、離島, 
                      甚而跨至國際;又從慈善延伸到醫療、教育而至人文,四大志業完備。「 
                      感恩慈濟人遍布全球,聞聲救苦,照拂黑暗角落需要幫助的人們。轉眼四 
                      十年過去,回顧每一日都是感恩日——感恩所有慈濟人,也感恩苦難人的 
                      現相,警惕我們人生無常,當珍惜自己的幸福!」 
                       
                       
                       
                      毅力——一心恆持 
                       
                      喜見老弟子、老朋友再聚一堂,一張張熟悉的容顏,上人笑勉:「歲月催 
                      人老,難免頭髮白了、相貌變了;但相信大家的心都沒有變,四十年如一 
                      日,一念如初。」 
                       
                      上人感恩白髮蒼蒼的資深委員們,當年走在最前端,如今仍在菩薩隊伍中 
                      ;當初人少物乏,如今回頭一望,已見浩蕩行伍。「以愛付出,一路行來 
                      ,真正沒有空過生命!」 
                       
                      見人人胸前掛著「四十覺有情,菩提悟大愛」紀念徽章,上人說明,「4 
                      」是一片菩提葉,代表覺悟;「○」蘊含慈濟蓮花,代表大愛。「覺悟的 
                      大愛」,正是慈濟四十年的精神。 
                       
                      「四十年前,我們用最感恩的心成立克難慈濟功德會;坎坎坷坷的克難歲 
                      月,一步步堅定走過,現在回憶起來,雖有百般艱辛,卻寫下許多令人感 
                      恩的故事!」 
                       
                      「年輕一代的慈濟人,看到的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已是成果;至於當初這 
                      條路是怎麼開拓的、又如何撒種耕耘?都需要資深的慈濟人向下傳承,才 
                      能不斷累積感人故事。」 
                       
                      「四十年慈濟路,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都是大家一步步所成就,很 
                      辛苦、很坎坷。不只需要有毅力往前衝,面對一路上的風風雨雨,還要堪 
                      忍、能忍。」上人期許,無論時間過去多久,日日、月月、年年,都要維 
                      持自己的心念與發心的第一天相同。「起了一念善心,就要恆持剎那,讓 
                      一念心永不改變,才能邁向成菩薩、成佛之路。」 
                       
                      上人叮嚀老弟子們,身可以老,心不能老,做好事更不能認老。「要繼續 
                      啟發善心、恆持善念,該做的事,把握當下去做就對了!」 
                       
                       
                       
                      大愛——長養慧命 
                       
                      「遍布荊棘的坎坷路,我們走過了;這一路上,從付出中讓心靈有所成長 
                      ,豐富自我人生。孔子說『四十而不惑』,慈濟四十年,在思想成熟的此 
                      刻,大家還要再精進!」 
                       
                      二十一日志工早會時間,上人深勉,從最初的無路拓荒,大家跟著師父坎 
                      坎坷坷地走來;一路上的山陵、平原等高低景致,都成為自己的心地風光 
                      ,也練就了強健的腳力。「大家以真情相會、真誠覺有情;在人與人之間 
                      相互磨練,不但沒有『被磨掉』,反而愈磨愈亮、愈漸成長。」 
                       
                      上人說,投入慈濟,能夠親見苦難,發起悲憫心與愛心,是「造福」;進 
                      而思考如何解除眾生的困難,是「修慧」。 
                       
                      「慈濟人自動自發為志業付出,無怨無尤,再如何辛苦也當成幸福,這分 
                      真誠之愛,產生了動人的力量。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說感恩,我只是一滴水 
                      ,圈圈向外擴大的漣漪,是大家所成就的。」 
                       
                      「慈濟的美,美在整體,缺少任何一個人,都會失色許多;而因為有你們 
                      每一個人,才能變得飽足圓滿!」上人期勉眾人不要輕視自己的一分力量 
                      ,慈濟事,少不了你、也少不了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