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不競爭,但積極
◎釋德
◆五月一∼二日《農四月•初四至初五》


靜思小語

爭必有敗,故莫與人爭,但做好事要積極。



心靈道場

民國四○到五○年代中期,走過戰亂的台灣,人民生活普遍貧窮,依賴美
國援助長達十五年。

「我雖沒有吃過苦,見及他人領取美援物資的景象,內心感到能夠幫助別
人的感覺很好……」精舍會客室內,聆聽上人娓娓憶往的是陳也春、李義
輝、薛月等高雄資深慈濟人。

上人說,年輕時因養父經營戲院有成而生活無虞,雖未親身體驗到貧窮之
苦,卻也目睹貧窮的景象。及至二十三歲那年,養父因病猝逝,喪父之痛
令上人對人生產生種種疑問——人生何謂風光?什麼是有成就?生前功成
名就,身後又能如何?

在慈雲寺虔誦《梁皇寶懺》,接觸到佛典經文後,引發上人探討宗教之興
趣,對佛法心生嚮往,也曾展讀新約、舊約聖經。

上人認為,佛法慈悲而開闊,「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展現心量之大、
境界之美,蠢動含靈盡皆含括其中。

而後,自行落髮、皈依上印下順師公上人座下、受戒圓滿,上人回到花蓮
,在小木屋刻苦清修,專注抄讀《法華經》並體解經義:「師父給我『為
佛教、為眾生』六個字的深義,正蘊含在《法華經》中。」

民國五十五年春天,「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的慈善志業於艱困中舉步。
「關心我的人,知道我生活艱苦,還決定做救濟,都很不捨;但也有人因
不了解而冷嘲熱諷……」面對流言蜚語,上人更堅持精舍常住眾嚴格自律
、自力更生的生活。

「我只是起個頭;四大志業、八大腳步,都是全球慈濟人所成就。真的很
感恩!」上人言今日慈濟,實乃眾人以愛編織而成。

「人心鞏固,志業才能流傳千古。」上人以剛啟用的高雄靜思堂為例,此
乃匯集全球慈濟人涓滴之愛,蔚為一片大功德海。「期待人人建立自我心
地風光、用愛編織心靈道場,凝聚力量、鞏固人心,讓慈濟各分支會與聯
絡處,都成為洗滌社會人心的道場!」



好事積極

「爭必有敗,故我們不與人競爭;但做好事要積極。」二日上午,與教育
志業體主管談話,上人表示慈濟辦校強調「落實生活教育」,學校如同一
個小社會,住校能讓孩子在生活上獨立,學習入群處眾、尊重及愛人。

「現在許多孩子,在家中凡事依賴媽媽,不會料理自己的生活起居;離家
住校,凡事得自己做,才會懂得珍惜、感恩父母的辛勞。」

慈大附中有一群「以師志為己志」的老師們,從早到晚陪伴學生,下課後
還主動為孩子晚自習,上人衷心感恩。

「一個人再能幹,也無法獨自成就志業;一定要有一群志同道合者,凝聚
眾力方能成就。」上人期勉在座教育工作者有志一同,「要彼此感恩、相
互尊重,並以真誠的心相待。」

會客室內,上人與宗教處同仁談及四合一架構時復申,合心、和氣、互愛
,最終皆需回歸協力。「何謂功德?就是修好自心。生命能以年歲計,慧
命則存於永恆。修行要不斷精進,廣結好緣,切莫自我孤立……」

上人指出,偏差的心態,徒然折損道心。「莫認為自己較他人年長或資深
,就有權力使喚別人;人人有事做、人人能投入,慧命才會成長。有做才
有心得,自身不投入,道心會退轉、道業也會減損。」

「與人合群、結好人緣,心的共振便能產生和鳴。」上人請資深者莫被動
等候邀請,要主動關懷、參與;每個人都付出一己之力的同時,也是道氣
的合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