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以誠以愛作資糧 | 
                   
                  
                     | 
                   
                  
                    ◎釋德  | 
                   
                  
                     | 
                   
                  
                    ◆五月六∼七日《農四月•初九至初十》 
                       
                       
                      【靜思小語】 
                       
                      慈濟志業,從真誠之心而來,因無私之愛以成。 
                       
                       
                       
                      力與願的源頭 
                       
                      「能愛人,自然會被愛。」天下遠見出版社總經理林天來先生到訪精舍, 
                      上人述及海外慈濟人在僑居地,以回饋在地之心膚慰苦難,這分無私的付 
                      出,得到了當地人的尊重與敬愛。 
                       
                      「慈濟人的力量從何而來?」針對林先生提問,上人表示,是來自眾人的 
                      信任與護持。 
                       
                      「要得他人的信任,別無他法,就是『真誠的愛』。慈濟人內修『誠正信 
                      實』、外行『慈悲喜捨』,才能聚合眾人之力,腳踏實地往前行。」 
                       
                      林先生又問:「上人一開始就有四大志業的規畫構想,或是邊做邊想?」 
                       
                      上人憶述,當年三名修女來訪,表示佛陀的慈悲很好,但天主教有老人院 
                      、孤兒院、學校、醫院,佛教有嗎?這番話觸動了上人,決定把佛教的慈 
                      悲,化作具體濟世救人的志業。「四十年前,常住生活仍十分克難,我決 
                      定組織『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向內政部登記註冊時,已堅心篤定四大 
                      志業。」 
                       
                      因此,慈濟以慈善為肇始,隨時代需要自然發展出醫療、教育、人文志業 
                      ,且延伸到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及環保;響應者亦從花蓮擴及 
                      全台,乃至全球,如一滴水激起層層漣漪…… 
                       
                      靜思精舍從早年寥寥數人、步步艱辛,隨著時日累積、志業拓展全球,仍 
                      舊是慈濟精神的中心。晚間,上人勉常住眾要真正無私且互愛。 
                       
                      「出家——勇敢放下私我小家、毅然提起天下大家,實乃大丈夫事。故當 
                      以『行於菩薩道,去至苦難眾生之地』為本分。期待各位身行——體力的 
                      布施、愛的布施、尊重的布施以及感恩的布施,作一個時時幫助別人的人 
                      。」 
                       
                       
                       
                      骨髓與法髓 
                       
                      現今科學發達,醫療水準日益精進,當骨髓發生造血功能不良,透過健康 
                      骨髓的移植,可以有治癒的機會。「但若非有捐髓者願意付出的精神,實 
                      難成就。捐者不求回報的心,乃『無我』;願意付出之行,即『無相布施 
                      』。這就是佛法出世的精神。」 
                       
                      與一位志業體主管談話時,上人表示「人文即是法髓」。「慈濟法髓精神 
                      的原點,就是從超越的宗教精神延展出的『人文』,是以出世心做入世志 
                      業,也就是『付出無所求』。」 
                       
                      「父母給我們生命、教導我們待人處事方法,自己則要提升生命價值。知 
                      識不一定有益於人;智慧則是出於善良的本心,能判斷是非、以利益眾生 
                      為導向,是生命價值之所在,也就是『慧命』。一如骨髓有造血功能,人 
                      文的精髓乃生命的原動力,亦為慧命的泉源。」 
                       
                      現代科技先進,透過衛星傳送,大愛台日日發揮清流繞全球、淨化人心的 
                      良能,上人表示,媒體實是拯救人心最強而有力的傳播媒介。 
                       
                      「守住慧命,所湧現的就是清流。然清流是理想,欲真正落實,同仁們不 
                      只要有專業功能,還需具備貫徹如一、法髓傳承的人文精神。若缺少人文 
                      精神,只有工作功能,則無法長久維持,就像生命無常一樣;唯慧命乃無 
                      窮盡……」 
                       
                      上人期盼同仁都有人文精神,能貫徹傳承法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