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有情世間,覺有情 | 
                   
                  
                     | 
                   
                  
                    ◎釋德  | 
                   
                  
                     | 
                   
                  
                    ◆十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農九月•初二至初三》 
                       
                       
                      【靜思小語】 
                       
                      「情」莫偏差。 
                      不只要「有情」,更要轉「迷」為「覺」的「覺有情」。 
                       
                       
                       
                      解脫煩惱,覺有情 
                       
                      連續兩日晨語時間,上人講釋「十六知見」之「人見」。 
                       
                      佛教中,將有感覺、有生命者統稱為「有情」,人類只是有情眾生之一。 
                       
                      「眾生平等,動物與人有相似的習性與情感。不要以為人比其他生物尊貴 
                      ,甚至以為動物的存在是為了供應人類所食;此自大、傲慢的心態,就是 
                      『人見』。」 
                       
                      「要以平等、尊重的心,對待天下眾生。」上人強調人應摒除己見,以同 
                      理心面對眾生,將無私的愛普及萬物。 
                       
                      上人感嘆,芸芸眾生迷迷茫茫,受無明所困而不自覺,或不曾聽聞、接觸 
                      佛法;或已聽聞佛法、道理說得頭頭是道,卻無法身體力行;或自恃修行 
                      聞法,起傲慢、貢高之心,自我膨脹、心胸愈益狹窄…… 
                       
                      「人性本是單純、善良,但受無明牽引而不斷造業。煩惱、業力層層覆蓋 
                      ,人心變得愈來愈複雜、險惡,都是因為『情』迷而偏差。」佛陀不斷倒 
                      駕慈航來到娑婆穢土教育眾生,就是希望大家轉「迷」為「覺」,從煩惱 
                      中解脫,回歸清淨單純的本性。 
                       
                      「不只要『有情』,還要做『覺有情人』,將大愛普及一切有情眾生;如 
                      此世間才會更美好溫暖!」 
                       
                       
                       
                      大成就,由小累積 
                       
                      泰北慈濟教育志業,在清邁慈濟學校開花結果。早會時,上人述及十年前 
                      ,慈濟在泰北踏出慈善救助的第一步,改建殘破難民村,同時展開農業輔 
                      導、老兵安養、急難救助等行動,並在清邁建校。 
                       
                      現年二十七歲的張康明,當年接受慈濟助學金及食宿照顧,完成高中、大 
                      學學業,目前在華文學校教中文。回想一路求學過程,他坦承曾經埋怨慈 
                      濟「怎麼不給我多一點?」無法像其他同學一樣享有休閒生活。後來有機 
                      會跟著志工去訪貧,見貧中之貧、苦中之苦,也得知慈濟善款分毫皆來自 
                      十方捐獻,因此領悟到能專心求學、有安定的生活,一切都要感恩。 
                       
                      「假如不是十年前克服萬難,在泰北難民村踏出了第一步,怎能栽培出今 
                      日這位以感恩心回饋社會的優秀人才!」上人欣言「合抱之樹始於毫芒」 
                      ,不要輕視微細的一念善,或是一個伸手扶助的動作,也許不只救一個人 
                      ,更能救一個家庭! 
                       
                      「發一念心,腳踏實地去做,累積起來就是大成就。」 
                       
                      上人叮嚀眾人不要吝於跨出第一步,「千里之路始於初步。若沒有跨出第 
                      一步,永遠無法通達目標;千年的歷史也源於最初那一秒鐘,假如沒有好 
                      好把握,人生就空白度過。要把握好每分每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