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啟動「竹筒歲月」 | 
                   
                  
                     | 
                   
                  
                    ◎釋德  | 
                   
                  
                     | 
                   
                  
                    ◆十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農九月•初四至初五》 
                       
                       
                      【靜思小語】 
                       
                      罹患「缺愛症」——渴望被愛而累積成心靈壓力; 
                      可透過「竹筒歲月」紓壓——日日付出愛,幫助別人也祝福自己。 
                       
                       
                       
                      無用也能成大用 
                       
                      上人於晨語時續講「十六知見」之「作者見」、「使作者見」。 
                       
                      「內心起虛妄雜念,總是分別彼此、計較得失,心念偏差以致行為偏差而 
                      造作惡業,就是『作者』。另有『使作者』,唆使他人憎恨自己所厭惡的 
                      對象,甚而危害此人。不論是自己作惡的『作者』,或唆使人作惡的『使 
                      作者』,都要承受惡果業報。」 
                       
                      上人表示,若能超越凡夫的虛妄雜念,面對任何境界都能把持自心,才不 
                      會自造惡或驅使他人造惡;而陷入果報之苦。 
                       
                      早會時間,上人述說環保志工黃炎根的故事。 
                       
                      拾荒維生的黃炎根,因幼時高燒不退,造成智能及肢體缺陷。一回經過慈 
                      濟環保站,黃惠珠師姊因坐骨神經痛,推不動推車,微笑招呼他過來幫忙 
                      ;自此,他就常來環保站跟著志工做回收。 
                       
                      母親往生、父親忙於農務,黃炎根無人照顧,身上總是髒污、穿著邋遢。 
                      志工像疼惜自己的孩子般為他擦汗、整理衣衫;漸漸地,他也學會整理儀 
                      容、禮貌待人,整個人煥然一新。父親看到原本脾氣暴躁的孩子有如此轉 
                      變,深受感動,也來做環保。 
                       
                      「環保志工不僅做地球環保,也做心靈環保——改變了許多人的觀念,從 
                      而改變其命運。這群大地菩薩實在令人敬愛!」上人讚歎黃炎根在受到大 
                      家的關心後,也懂得回饋一己之力,惜福、造福;身材魁梧的他力氣很大 
                      ,幫了志工很大的忙。 
                       
                      「只要以菩薩心給予幫助及引導,循循善誘,假以時日,無用也能成為大 
                      用。」上人讚歎這群「草根菩提」有草根香,還有造福人群的德行,實是 
                      「道風德香」! 
                       
                       
                       
                      帶動善的循環 
                       
                      英國電視節目「神秘百萬富翁」,有錢人假扮成窮人,到貧困地區從事低 
                      層而辛苦的工作,以此體驗貧窮並找出需要幫助的人,捐助五萬英鎊(約 
                      新台幣三百萬元)。 
                       
                      二十六日晨語時間,上人開示「十六知見」之「起者見」及「使起者見」 
                      ,提到此新聞報導;讚此節目用意良善,讓生活富裕的人感受貧窮與苦難 
                      ,而能見苦知福、付出助人。 
                       
                      「『起者』是發起的人,『使起者』則是驅使、引發人啟動心念的人。」 
                      上人指出:「無論是『自作』、『使他作』、『自起』、『使他起』,向 
                      善則功德無量,向惡則罪業深重,生生世世業報如影隨形。」 
                       
                      尤其具有公眾影響力的人,任何一個起心動念,都會對人群、社會產生莫 
                      大影響。上人舉例,英國這個節目對社會而言,就是善的影響;反之,若 
                      是起一念憤慨不滿的心,煽動人群、造成社會紛爭,即是惡的影響。 
                       
                      四十多年來,慈濟號召人人開啟心中大愛,在各個苦難角落,幫助無數貧 
                      窮、心靈匱乏的人,四大志業、八大腳印亦對世間產生善的影響。「慈濟 
                      最初呼籲『教富濟貧』——啟發富有者的愛心,付出力量讓貧困者度過難 
                      關,亦從見聞苦難人的處境而知福;後以『濟貧教富』——鼓勵貧者也能 
                      盡己之力幫助別人,成為心靈富有的人。」 
                       
                      上人勉勵大家當「善的起者」——回歸四十年前「竹筒歲月」。「推動每 
                      人每天提起一分善念,省下五元、十元助人;一分善念就是一分祝福,幫 
                      助別人的同時也祝福自己。」 
                       
                      「現今社會有很嚴重的『缺愛症』,渴望被愛而累積成心靈壓力。若是藉 
                      由『竹筒歲月』,使人人日日付出愛也接受祝福,則能為緊繃的心靈紓解 
                      壓力。」上人表示,有人啟動,就會有人響應,帶動起善的潮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