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眼不能盲 |
|
◎釋德 |
|
◆十一月三日《農九月•十三》
【靜思小語】
見解、思想偏差,不能透徹事理,
就如患了「夜盲症」,人生易迷失於暗途。
端正見解,清楚思惟,人生之路康莊
「煩惱,出於心的複雜,也因習氣而熾盛。」晨語時間,上人講述「見諦
」、「思惟」時表示,當思想受煩惱驅使,即是「見惑」,會左右一個人
的品德與人格。
「見解、思想一旦偏差,迷失於『不見諦』中,無法透徹事理,人生道路
就會偏差。」上人例舉:「就如罹患『夜盲症』,當光線轉暗,即難辨識
人或物的形色;心眼若充滿疑惑,思想差之毫釐,行為則失之千里。」
上人提示學佛、聞法的重點,在於見解端正;能時時保持正確的思惟與見
解,就不易受外境引誘而叢生煩惱。「人人皆有清淨本性,倘若心已見諦
——見到真理,就能分析境界、控制自心,不為外境所驅役。」
與境界接觸的當下,心難免有起伏,上人教示要訓練思惟的能力,「將思
想保持在靜定,就不會受外境影響而一時衝動,招來種種煩惱。」
見聞道理後,還要進一步思惟。「『三人行必有我師』,當以智慧觀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上人敦勉,所見、所思若正確,人生即是康莊大道;反之,則易墮陷阱。
「當時時保持思想明朗,靜寂清澄!」
寫「真」,揚「善」,呈現人性之「美」
「堪作典範者,為人文;蔚為潮流者,是文化」乃上人一再強調的理念;
早會後與一位文化工作者談話時,上人闡述「人文」是慈濟四大志業的靈
魂:「人文工作不只是為慈濟留史、為時代作見證,更致力於樹立一個能
帶動社會的典範,發揮善的影響力。」
憂心現今媒體報導過於八卦,群眾容易受到煽動,引起對立、衝突甚至仇
恨;上人期許慈濟媒體導正狂亂、錯誤的價值觀,為社會人心注入清流。
上人表示,慈濟慈善志業是「慈無量」——予樂,如社會工作亦名「福祉
」,希望人人皆能得到幸福;而醫療志業是「悲無量」——拔苦;教育志
業是「捨無量」——無所求的付出;人文志業則是「喜無量」。
「也就是說,有人文者,內心沒有憂愁抑鬱,因為看得開、想得透,遂得
歡喜。所以歡喜即人文!而一個人能做到心寬、大愛,就是人品典範。」
「以『真』為本,還要揚『善』,呈現出人性之『美』!」上人進一步說
明,許多慈濟人懺悔過去沉溺惡習、對家庭社會無益的荒唐人生,而在接
觸慈濟、做志工後,轉變心念而能為人群付出。
「人生由迷轉悟、化污為淨,昨非今是的轉折,最是動人。」上人道:「
坦誠面對曾經錯誤的人生、改惡從善的真實故事,可以啟發人心,是慈濟
媒體傳播的重點;這是社會教育,也是人文的『真善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