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慈悲、毅力,大無畏 | 
                   
                  
                     | 
                   
                  
                    ◎釋德  | 
                   
                  
                     | 
                   
                  
                    ◆十二月十九日《農十月•二十九》 
                       
                       
                      【靜思小語】 
                       
                      凡夫心願,應「己之所苦」而生; 
                      菩薩心願,應「眾生之苦」而生。 
                       
                       
                       
                      不求己利,悲人之苦 
                       
                      凡夫心懷瞋怒,往往為了保護自己而去傷害別人,冤冤相報。菩薩心不然 
                      ,時時刻刻充滿愛,為救度眾生而付出,就算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晨語時分,上人說及眾生心願,多是應「己之所苦」而生——因為有所欠 
                      缺、心不滿足,所以祈求上天能得償所願。「而佛菩薩的願,是應『眾生 
                      之苦』而生,見眾生有難,立即現身救拔,使之離苦得樂。」 
                       
                      《藥師經》中提及藥師佛在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 
                      皆得」;其中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 
                      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即是滿足眾生之願 
                      。 
                       
                      上人解說,菩薩走入人群,應眾生林林總總、無量無邊的煩惱,以無量智 
                      慧應機度化,除了提供物質幫助,亦使之受教,達致身心富足、煩惱解脫 
                      之境。 
                       
                      「『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菩薩的慈心悲願,發大勇猛心,以毅力、勇 
                      氣去實踐。若口口聲聲說學佛,卻只是口『唸』而不力行,就像原地踏步 
                      ,難以到達佛菩薩的境界。」 
                       
                       
                       
                      守志不動,堅定付出 
                       
                      阿根廷慈濟人長年關懷智障朋友,到庇護工廠或收容所致贈食物、義剪; 
                      儘管智障朋友智能不足,卻會向慈濟人比「感恩」手勢,合十道「阿彌陀 
                      佛」。上人欣言,這是投入時間與至誠關懷所培養出的默契。 
                       
                      「他們心寬念純,看到慈濟人帶動日日一善念、積少成多能助人的『竹筒 
                      歲月』,也歡喜效法;『投下一毛錢,我可以救人』,讓他們覺得很快樂 
                      !」 
                       
                      「歡喜也是功德。」上人表示,只要發一分歡喜心、起一分甘願行動,就 
                      能累積福德。 
                       
                      南美洲曾是投資者的天堂,然好景不常,一九九五年經濟衰退後,社會動 
                      盪。上人憶及當時社會屢傳搶劫事件,擔心阿根廷、巴西及巴拉圭慈濟人 
                      的安危,問他們是否想回來台灣?「他們卻回答我:『長期受慈濟照顧的 
                      貧苦人怎麼辦?』他們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受助者的苦。」 
                       
                      「在苦難中,益發顯出菩薩的慈悲與毅力。」上人讚歎慈濟人守志不動、 
                      堅定付出,堪稱人間菩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