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是「佛」是「魔」,一念之間 | 
                   
                  
                     | 
                   
                  
                    ◎釋德  | 
                   
                  
                     | 
                   
                  
                    ◆四月十五日《農二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 
                       
                      人人皆有與佛同等的清淨心, 
                      一旦失去真心,煩惱不斷滋長, 
                      便容易靠近「魔」的境界。 
                       
                       
                       
                      轉「識」成「智」 
                       
                      人總在事相上千般計較,耽染愛著,使煩惱叢生。上人於晨語續引《水懺 
                      》告誡眾人,一念偏失,人生將有缺憾。 
                       
                      「或耽染愛著,起貪欲煩惱;或瞋恚忿怒,懷害煩惱;或心憒惛懵,不了 
                      煩惱;或我慢自高,輕傲煩惱。」 
                       
                      上人指出,人性有佛與魔兩個極端——人人皆有與佛同等的清淨心,然一 
                      旦失去真心,就容易靠近魔的境界。 
                       
                      「不論是貪色、貪財、貪物、貪名,計較執著,皆會使人心憒惛懵,是非 
                      不清。」上人解釋,「心憒惛懵」意指心性敗壞如深陷夢魘,任憑旁人如 
                      何呼喊都叫不醒。「如此一來,煩惱將不斷衍生,綿綿無盡,令人苦不堪 
                      言。」 
                       
                      除了貪、瞋、癡的煩惱,凡夫也易有貢高我慢的煩惱。「往往學問愈高者 
                      ,慢心愈大,凌人傲物,認為自己都是對的,聽不進勸諫。另一類型的慢 
                      心則是『卑劣慢』,由於知識低下而自卑,乾脆放棄求知,更拒絕旁人的 
                      提醒與教導。」 
                       
                      上人認為,即使學識再高,也是社會許多資源所成就,應生起感恩心,感 
                      恩父母、師長、社會的栽培;還要有回饋心,進一步轉「識」為「智」, 
                      放下身段去付出,這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再者,用心就是專業,實不必 
                      因自卑而起慢心。 
                       
                      「孔子入太廟,每事問。」上人舉此為例表示,任何領域、任何行業皆有 
                      學問,都要予以尊重。「智者能放下身段,虛心求教,才能夠開啟無所不 
                      知的智慧。請大家多用心!」 
                       
                       
                       
                      行善不必有錢,但要有心 
                       
                      台中清水慈濟志工蔡淑女,腎臟萎縮必須洗腎,仍堅持投入環保工作不輟 
                      ;先生是裁縫車修理師傅,受她感動加入環保志工。老家是土磚屋,遇雨 
                      漏水,但夫妻倆未加翻修,認為有錢要做更有意義的事,仍然克勤克儉捐 
                      款助人。 
                       
                      「她勤儉克己,鞋子穿破了還捨不得換新,且把家人度進慈濟,是具足智 
                      慧的『知識婦』。雖然社會上的奢侈浪費之風令人憂慮,然而這樣的慈濟 
                      家庭,讓人看到希望!」上人歎言。 
                       
                      另一個「克己復禮」的模範,是台北慈誠張涼興師兄。六十七歲的張師兄 
                      上有八十多歲的失智母親,下有重度腦性麻痹、生活無法自理的兒子,他 
                      不只疼惜孩子,亦非常孝順,將臥床的老母親照顧得乾乾淨淨;甚且爭取 
                      當人間菩薩的機會,把握機會付出。 
                       
                      他感恩媽媽讓他有盡孝的機會,也感恩兒子讓他可以盡到為人父的責任; 
                      在他心中,家是他最好的修行道場。上人讚歎:「人生能夠如此知足、感 
                      恩、善解、包容,實在不簡單。這樣的家庭雖然很辛苦,但是很幸福!」 
                       
                      由此可見,行善不是有錢人、健康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付出。上人惇 
                      勉身體健康、家庭環境尚佳之人,更要把握因緣,知福、惜福、再造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