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是享福,還是束縛? | 
                   
                  
                     | 
                   
                  
                    ◎釋德  | 
                   
                  
                     | 
                   
                  
                    ◆四月十四日《農二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 
                       
                      即使富有名、利、權,一念不覺、從迷積迷, 
                      表面上看來是享福,其實是真受苦。 
                       
                       
                       
                      一念不覺,沉淪苦海 
                       
                      心迷即生煩惱,造業日增;心門閉鎖,讓無明蒙蔽智慧眼目,拒善日久, 
                      不知不覺趨惡犯法。上人於晨語開示,要使心不犯法,唯有敞開心扉,以 
                      善維護,不讓惡念侵入。 
                       
                      自無始劫以來,娑婆世界的人們以苦為樂,沉迷苦海。「即使富有天下, 
                      『一念不覺』,『從迷積迷』,表面上看來是享福,其實是真受苦。」 
                       
                      上人憶及二十餘年前,親帶委員全台複查個案,來到台北時,一位企業家 
                      夫人在保全人員伴護下來訪,滿身珠寶價值逾千萬。與上人談話時,儘管 
                      聽得很歡喜,卻頻頻看錶,原來她家保全人員二十四小時輪三班,她隨身 
                      的保全人員三點要換班,她必須趕在之前返家。 
                       
                      「滿身珠寶,為她帶來快樂了嗎?或許她樂在其中;但在我看來,她受這 
                      些財富所拘,連來去都不得自由!」上人嘆道,儘管她信佛,也捨得布施 
                      ,卻迷於虛榮,未能親身投入奔走長街陋巷、撫貧慰病的志工行列,所以 
                      無法體會真正的法喜。 
                       
                      「一個人擁有再多,終究免不了老、病、死。往生時,那些珍貴珠寶絕對 
                      帶不去,人生何必沉迷在這種苦海中?」 
                       
                      上人提醒,聽法要「能聞能解、有修有證」,運用法水不斷洗滌心之無明 
                      ,修除過去累積的習氣煩惱;也藉真誠懺悔,避免再作惡造罪。 
                       
                      「慈濟人日日造福,不是為了造『天福』——天人福報;重要的是聞法而 
                      能心開意解,並且從實踐中『見苦知福』——付出助人的當下,見證人間 
                      苦相,藉以警惕自己守護清淨身心,不受欲念驅使,衍生種種惡念愚行。 
                      這正是『福慧雙修』!」 
                       
                       
                       
                      打開心鎖,接納好因好緣 
                       
                      在廣東偏僻鄉下,一對老夫妻有個難以實現的心願——他們從年輕開始就 
                      很窮,人愈老、房屋愈破,總希望有個足以遮風蔽雨的家。 
                       
                      長達一甲子的心願,由慈濟人幫他們圓夢,當地慈濟志工不僅關懷他們, 
                      還幫忙修繕房屋。慈濟人開始陪伴他們的時候,老先生已經生病了;等到 
                      房子修理好,志工送進嶄新的生活用品,有了舒服的空間,躺在床上的老 
                      人家心滿意足,在一個多月後安詳過世。老太太知道這是人生的法則,而 
                      且老先生心願圓滿、無憾安逝,讓她很安心…… 
                       
                      志工早會時間,上人說起大陸志工這則近期關懷個案;再舉另一則台灣志 
                      工陪伴個案的溫馨故事。 
                       
                      彰化八十五歲的陳老先生,自從二十幾歲離婚後,一直是漂泊孤寂的人生 
                      ;老來獨居,雖然身體勇健,但是性情閉鎖。慈濟人前去關懷,花了一番 
                      功夫、像家人般關心他,才讓老先生接納,准許志工幫忙打掃居家、定期 
                      來探望。而今,老先生不但出來做環保,還參加讀書會,更發願戒菸戒酒 
                      ,參加慈誠培訓…… 
                       
                      「有的人身處貧窮之中,也閉鎖心門。心門閉鎖,會成為一堵屏障,將善 
                      障礙於外、將罪鎖在內心,無明就會不斷地產生。」 
                       
                      上人感恩慈濟人發心立願,當別人「生命中的貴人」,用愛心與耐心去打 
                      開人人的心鎖;心鎖打開,就能得到好因好緣! 
                       
                       
                       
                      從「分別智」到「平等慧」 
                       
                      「人會起貪念、發瞋怒怨恨的心,就是因為『癡』。心被煩惱遮蔽、外境 
                      迷茫了慧眼,『內蔽智心,外障慧目』,使煩惱根深柢固,無法明辨事理 
                      。」 
                       
                      上人慨嘆世間人總大聲呼喊「平等」,卻未能辨明事理、了解何謂真平等 
                      ,更不解因果。「需先具有明辨事理的『分別智』,才能有清淨無分別想 
                      的『平等慧』,去包容世間一切。」 
                       
                      「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沒有我不相信,也沒有我不原諒的人;然若明 
                      知而故犯規戒,則不可原諒。」上人進一步解說,包容要用智慧,不能濫 
                      做好人,讓人不知己過、養成習氣。 
                       
                      儘管明知故犯難以原諒,但是要給予機會改過自新。上人教示:「以智慧 
                      與平等的愛,引導他靜思己過、徹底懺悔,讓迷惑障蔽的心靈重回清淨。 
                      」 
                       
                      明辨世間一切,通透道理,常保心目明淨,是上人對弟子的至深至切叮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