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87期
2007-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幸福快門‧阿根廷
  幸福快門‧玻利維亞
  疾風勁草
  銀髮之愛
  慈院志工筆記
  發現歡喜
  隨師行記(2007年5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愛的叮嚀‧加拿大
  心靈交流道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87期
  十四年植樹千餘株 供「氧」眾生 洪正明為大地母親披綠衣

撰文‧郭書宏  攝影‧顏霖沼

扛著鋤頭、樹苗、清水,
洪正明一步步登上硬漢嶺,
十四年來種植灌溉近千株林木,
在觀音山上打造出綠色隧道。
草木有情,以枝開葉散回報愛樹人的辛勞,
如今,濃密的樹蔭不僅在烈日下為登山客遮涼,
也為大地母親披綠衣,供「氧」眾生。


觀音山是『臭頭山』,太熱了,我根本就不想去爬。」十幾年前朋友一句無心之語,讓洪正明不解,為何擁有「觀音」美名的一座山,卻被冠上如此不雅的稱號,還讓人望而生畏,不願親近。
原來,台北縣觀音山頂一帶,缺乏茂密原生樹林,許多登山客攻頂後,卻沒有庇蔭歇腳處,自然缺乏上山的動力。朋友這一句話,讓從小在觀音山腳下長大的洪正明動了一個念頭:「與其不滿,不如我來動手,讓觀音山布滿綠蔭!」
他再也坐不住了,便扛著鋤頭上山植樹,決心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小樹苗移植到山上,使觀音山擁有綠色隧道供人乘涼,「我要讓大家都想親近觀音山。」
那年,是民國八十二年。

春雨過後的觀音山雲霧瀰漫,空氣中漾著一股濕氣,林子裏依舊安靜,偶聞遠近此起彼落的鳥鳴。登山石階兩旁的樹木亭亭如華蓋,清一色皆是綠葉成蔭的杜英樹,偶有幾棵楠木或茄苳樹混於其中。
「這些樹都是我在山上的孩子,以前可是見不到的喔……」這天,洪正明與妻子楊秋蜂照例上山來巡視與植樹,手中提的、肩上揹的,盡是一袋袋的樹苗與園藝工具。他指著通往觀音山頂硬漢嶺的方向,向大家介紹沿途的林相分布。
「剛開始種的是生長緩慢的楠木,若要發揮庇蔭功能,得等上十幾年。」洪正明說,後來發現山麓一棵野生的杜英樹生長得十分茂盛,認定是這裏的土質及氣候適合種植杜英,便順應自然,將這棵杜英樹下的小樹苗,移植到登山步道兩旁。
十四年來,洪正明總共種植了近千棵杜英樹;如今,這些樹苗多已長成大樹,樹圍甚至超過一公尺、樹高一層樓,供遊客遮陽。在不斷試驗下,洪正明無師自通地實現了打造綠色隧道的夢想。

上山植樹
撥草提水皆為有情眾生

「種樹真是一門學問。」幾乎天天上山的洪正明在逐步摸索中發現,植樹的地點一定要向陽,土壤也不能太硬或貧瘠,否則可能不利生長。樹種得太深,根部無法吸收養分;種得太淺,則不穩固。
山上蛙鳴四起,常見蛇類出沒,每一叢野草似乎都埋伏著無可預測的危機。每當洪正明赤腳踏在軟泥和雜生的野草上整地植樹,鋤頭下土時,會立即驚動某些潛藏在黑暗中的動物迅速竄過,撩起窸窣的草聲。「家人常擔心我的安危,但我反而怕這些無辜的爬蟲生物喪命,所以『打草驚蛇』是必要的動作。」
在山上種樹不比平地,是體力和耐力的考驗。洪正明說,山上欠缺水源,栽植後還得下山提水澆灌;登高數百階,一趟兩桶各五公升的水,只能澆二十棵樹,因此必須上下山好幾趟,「今天沒澆到,明、後天再來澆水。」
「像這種下雨天最適合植樹,不用浪費現成的水資源來澆水。」細雨紛飛的山間氤氳濕冷,洪正明邊揮著鋤頭鏟土,邊向同行志工解釋種樹要訣。儘管大家的眼眸彷彿摻入了朦朧的顏料,任怎麼看都是模模糊糊,洪正明依然盡責熟練地示範著植樹步驟。
偶爾,辛苦栽種的杜英樹慘遭遊客折斷,他心痛之餘只好挖掉殘根,重新種起。
早年,他種植了近百棵茄苳樹,成長至一個人的高度,眼看新葉初萌,幾天後樹上的嫩葉竟然不見了,原來是被民眾採摘回去煮茄苳雞。「那一陣子,我常傷心到失眠,和朋友談起來眼眶就紅了。」
種樹的苦心遭人蹧蹋,朋友建議他在樹上掛著「噴灑農藥」或「破壞樹木會禍延子孫」等警語,但他不忍欺騙人,也不願寫上惡毒的咒語。
《華嚴經》經文:「若見大樹,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若見叢林,當願眾生,一切敬禮,天人師仰。」讓洪正明頗受震撼,更強化了他植樹的信心;如今茄苳樹只剩不到二十棵,他雖然心疼,卻也種樹種得更勤了。

感恩合十
「綠色小品」分享愛樹心情

「小小綠樹叢,吐氧化清風,身心悅健康,歲歲樂無窮」、「觀音山上種杜英,綠蔭清涼啟心靈,登山運動若勤行,永保健康家門興」這些掛在樹上、署名「種植者感恩合十」的掛牌,皆是洪正明與登山友分享的「綠色小品」。
六十五歲的洪正明說,大家經常爬山,身體健康,沒有病痛,不必到醫院,就不會浪費社會與醫療資源;「愛護樹木,福慧相隨,天人雙喜,功德無量。」
洪正明記得上人說過,大地承載萬物,是眾生的母親。但人們不斷破壞山林、耗竭資源,讓地球傷痕累累,讓大地母親老了、累了、病了、垮了……在地球暖化現象逐年加劇的當下,洪正明保護大地母親的具體行為就是種樹,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
「樹是菩薩,供『氧』眾生,一律平等,日無間斷。」愛樹成癡,洪正明也常常提醒身邊每一個人,要多疼惜森林,「『合抱之木,發於毫芒』,一棵樹得以成長,往往經過數十年、甚至百年的過程,我們不應任意將其砍伐。」
一整天,持續生長的杜英樹枝葉把我們裹在山裏;踩著樹根,踩著滲透了雨水的泥地,不停往上攀登,十幾年植樹的歲月走來,洪正明從未覺得艱難或疲累。
杜英樹以枝開葉散的姿態,一路延伸至山頂的硬漢嶺,豁然開朗,絲絲的日光再度照下,卻覺得清涼爽暢。一層霧氣縹縹緲緲,從對面的山頭游過來,成為細細的雨,立時也就停了,沒有留下一絲痕跡。
明朝劉伯溫有首勸世偈:「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洪正明說,樹就像青松,給人的感覺或許不如花出色,但就水土保持及對大自然的貢獻,卻是長長久久的。

觀音山海拔六百多公尺,有十八個連峰,山形彷如一座橫臥觀音;走完八百餘台階即可登上「硬漢嶺」,遠眺繁華的都會、綺麗的淡水與八里海岸線、蜿蜒的淡水河。在洪正明夫婦十多年努力下,如今山上綠蔭連綿,是著名的健行去處。
現在,觀音山是登山客休憩旅遊的好去處,再也不是寸木不長的臭頭山。洪正明的善舉,也因此獲得台北縣三重市的好人好事代表。
從五十歲開始上山種樹到現在,六十五歲了,日日耗費的體力和時間不計其數,又沒有任何報酬。有人認為洪正明不是傻子就是瘋了。
「我腦子清醒著呢!」洪正明說,他自問沒有鋪橋造路的能耐,但起碼能種一些樹來利益人群。「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做造福後代子孫的好事,值得!」


森森不息

樹木有助於保持水土、防止荒漠化、保護海岸地區並穩固沙丘。
森林是最重要的陸地生物多樣性寶庫,容納了高達九成的已知陸地物種,有大量植物可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除了淨化空氣,也是補充氧氣的最大來源,因此被喻為「地球之肺」。
全球每年因天然森林流失,所造成的地球暖化,比交通運輸還嚴重。遏止濫砍濫伐,即是以有限的成本,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速寫洪正明
 撰文‧揚歆  攝影‧黃瑞芳

民國三十二年出生於台北縣八里鄉山裏的農村,洪正明在九個手足中排行第三。農家生活十分貧困,小學畢業後他就到水電行做童工。歷經了學徒、師傅等過程後,自營水電行,專門承接配電工程。
五個兄弟中,他學歷最低,卻對家庭付出最多。雙親罹病後,他和妻子迎接父母回家奉養,服侍湯藥、親力親為。
夫妻倆都是童工出身,常以不能讀書為憾,所以在事業穩定後相偕到夜補校進修。
讀書對他們來說,本為充實自我,後來發現讀夜校的子弟很多來自雲嘉海口的窮鄉,生性單純,容易受到引誘而偏離正軌。
為免孩子們誤入歧途,每在月考結束後,他們出錢出力辦理餐會郊遊,幫助老師照顧孩子;並與潛入校園的黑道分子混熟了,婉請他們不要再騷擾孩子。他們共同的信念是,看到人家平安,自己也才能安心。
洪正明所從事的配電工程是高危險性的工作,四十八歲那年,他發生了一次死裏逃生的意外;高達四百四十伏特的高壓電從背部穿過臂膀,震動五臟六腑,他在剎那間昏死過去,過了半小時才悠悠醒轉,掙扎著爬出呼救。
他受到三、四級的燒燙傷,在等候送往加護病房前,心臟再度停止跳動,情況十分危急。太太暗自發願,只要先生能安度險難,一定將餘生奉獻給社會。
幸運康復後,洪正明的右手兩指完全失去功能,連碗都拿不住,讓他非常沮喪。當時太太常從《慈濟》月刊上看到上人的開示,非常認同這個團體,鼓勵先生成為志工。夫妻倆一路投入迄今,已超過十年。
在他漫長的種樹歲月中,山友贊同者多,肯一起付出的卻絕無僅有,但這並不影響他的決心;而這分尊重生命、珍惜大地的宏願,也將陪伴他持續走下去。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