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樣做慈濟
之 一
在歐盟串聯大愛——英國黃濟諾有願
整理‧袁慧萍
還記得十幾年前,有一次和南非慈濟人去康寧安老院關懷,當我剝了一根香蕉、彎下腰餵身旁的老人家時,他竟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告訴我,不同宗教與膚色的人願意來關懷,讓他有受到尊重的感覺。
一分無所求的付出,意外獲得陌生人的真心告白,令我深受感動。
當時我在南非和英國兩地跑,也在兩國做慈濟,曾經在一場史瓦濟蘭王國茶會中,憑著一本談慈濟世界緣起的小冊子,就上台分享了兩個小時。
英國是慈濟第一個通過法律登記的歐盟國家,海外的華人、西方友人對上人「用愛化解仇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愛情懷感到佩服。目前我們以關懷安養院與遭受急難的華裔留學生為主;原本掃街環保被婉拒,但我們發現掃街車未能兼顧到路旁和水溝的瓶瓶罐罐,才獲得突破。
歐盟三、四億人口中,有一百多萬華人,希望慈濟的大愛也能在各國串聯起來;我的法號是「濟諾」,自期承擔願力,實踐對上人的諾言。
之 二
曠野中慈濟隊伍浩蕩長
——南非施鴻祺最歡喜的事 整理‧袁慧萍
十七年前,我的工廠遷往南非,一下飛機我就開始拜訪華僑、勸募會員,三天後才回到自己的廠房。我覺得慈濟志業要努力做,事業可以慢慢來。
最初發展志業時,像曠野獨行俠一樣,一個人開著車巡迴各處談慈濟事,有時一天里程就超過一千公里,一年十萬公里。從慈善濟貧、關懷愛滋病患到援建學校,南非志業迄今發展到十個據點。
由於社會動亂,身家安全堪憂,不少華人離開南非;所以我們現在積極召募當地有心人,一起關心他們的族人。
我的工廠也曾經被搶劫,警衛遭到槍擊,卻奇蹟地沒有受傷;我在工廠內聽到槍聲,一打開辦公室的門,就與持槍歹徒相隔大約兩米遠。我進退不得,只好挺直身子不動,也不知道什麼原因,歹徒竟然轉身拔腿就跑。
有些人說:「慈濟人很笨,被搶還要去幫助那一幫壞人。」但我不這麼想,我們要幫助的是那些真正貧困的人,他們不是歹徒,需要我們伸出援手。
今年年初,南非合心團隊七位志工一週跋涉近四千公里的車程,關懷每一個聯絡據點,一趟下來召募了近百位志工,為未來注入豐沛的生力軍,這就是我最高興的事!
之 三
但願生生世世為法親
——美國吳菁菁送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撰文‧賴佩玉
去年底西雅圖持續低溫,當今年元月九日聽到氣象報告氣溫將降到攝氏零下六度,慈濟西雅圖支會慈善幹事吳菁菁立即決定在風雪來臨前,與志工再度前往帳棚城市(Tent city),在冰天雪地的夜裏為遊民發放禦寒夾克。
七年前因為先生工作關係,吳菁菁一家從夏威夷遷居西雅圖,持續做慈濟;擔任西雅圖慈濟人文學校校長時,常常關懷低收入戶的學生,卸任後積極投入訪視工作。
吳菁菁的先生為韓裔美籍,不會說中文,但他說:「上人的法是不須用語言即能體會的。」他已是慈誠隊員,每次活動中,孩子、孫女到場,全家一起做慈濟。
七十六歲的父親吳祚皇、七十二歲的母親吳王麗卿,今年結婚五十周年,吳菁菁認為最好的賀禮就是和他們一起回台參加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不僅今世是血親,更希望生生世世為法親。
一家四代:父母、先生、孩子、孫女做慈濟有共同的話題,看著父母年老時心靈有寄託,身體健康又能幫助別人,吳菁菁充滿感恩!
之 四
漂流人生的踏實足跡
——美國譚美萍重新詮釋奇蹟 撰文‧林如萍
對槍聲習以為常,只要聽到炮火響起,就趕緊躲到很厚很高的木板床底下;戰火連綿的日子裏,自然也無法讀書——這是譚美萍對童年的記憶。
一九六○年出生在越南,成長至少女時,譚美萍嚮往自由,要求母親逃離家鄉。戰時大家以黃金交換船位,母親考量一家人搭同一艘船並不安全,經濟也不許可,最後湊足十二兩黃金讓譚美萍乘船離開。「當年我才十八歲,一心想逃離遍地烽火的家鄉,很興奮,也不知道害怕。」
船一出港就在海上漂流,一百五十二個人躲在船艙底部,足足三天沒吃沒喝,又吐又拉都在船艙內,也弄不清是白天或是黑夜;最後幸運地在馬來西亞「比東島」靠岸。
大家稱呼比東島為「悲痛島」,從一九七八年起十年內,接受了數以萬計的越南難民。小島孤立於大海中,只要大風或大浪,運糧船就沒有辦法靠岸,島上經常缺糧,只能吃稀飯或泡麵。雖然如此,譚美萍不覺得苦,總覺得自己還年輕、還有明天。
在小島上度過漫長的一年,終於等到美國政府接往美國,結束了流亡的難民生活。
在烽火下成長的記憶,並沒有隨著來到自由國度而忘懷,譚美萍做了長達二十年的惡夢,往往從槍林彈雨中驚醒,不知自己身在何處。
忘懷煩惱,做就對了
二十六歲那年,譚美萍與來自香港的先生結婚,婚後八年,先生罹患肺癌往生。在照顧過程中,先生不願面對生病的真相,使她身心煎熬;還好有癌友協會一路陪伴,也因此她自期能以癌症家屬的經驗幫助其他人。正因為這個心念,使她有緣遇到慈濟人,進而培訓成為加州慈濟委員。
現在,譚美萍是一人吃全家飽,她將師兄師姊當成家人,也積極投入居家關懷小組。曾經陪伴一位車禍癱瘓八十多歲的老太太,老太太很想吃「羅漢齋」,譚美萍答應煮給她吃。然而因為活動忙沒有馬上做,結果老人家往生了!譚美萍從中體會,行善行孝要及時。
「上人說『做就對了』,真的簡單又好用。」譚美萍收起惆悵,展露出笑容表示,自己先做好人,社會才會祥和。一次上商場買東西,排隊結帳時,後面一位年輕人不耐煩地口出惡言。她告訴年輕人:「你東西少,結帳比較快,讓你先。」年輕人馬上收起瞋怒。她說,這只是小小的舉動,事情過了也不會有人記得,卻能讓人與人之間少一點爭執。
第一次來台灣,營隊中每當用餐時,譚美萍恭敬合十供養,虔誠的神情總讓人感動。「捱過餓,所以每一粒米飯對我而言,都要感恩。」
花蓮慈濟醫院李毅醫師分享的一席話讓她很受用:「奇蹟只會發生在用心的人身上。」她把這句話帶回美國鼓勵別人,更深信以最單純的心助人,就是去除煩惱最有效的方法。
譚美萍說,以前很迷信、喜歡拜拜,現在正知正見,體認到「福是做來的,不是求來的」。營隊課程也讓她更有自信和人分享慈濟,不再只是把《慈濟》月刊塞給人家而已。
之 五
好事做雙份
——美國柯盟珠和林貞雄緣更深 撰文‧梁妙寬
「為何你口袋有這麼多東西,很難看耶!」柯盟珠看到先生林貞雄的口袋裏裝了滿滿的雜物,還常弄破褲子,總覺得他邋遢,不修邊幅,不免念上幾句。
她要求先生把口袋裏的東西拿出來檢查——有螺絲起子、小手電筒、塑膠袋、簽字筆、繩子……林貞雄解釋:「我每天巡視會所,看到燈壞了,有工具在身邊就可以隨手修理。」
二○○六年,慈濟德州達拉斯支會遷到新會所,林貞雄承擔總務組志工,總是隨身攜帶工具;有一回在會所見到蟑螂,楞了一下,不知該如何處理,之後在口袋裏放塑膠袋,好將蟑螂裝入袋帶到外頭放生。
今年四月八日,林貞雄和柯盟珠赴休士頓參加美南慈誠委員精進營,活動結束後,林貞雄突然氣喘病發作,送到醫院已回天乏術。休士頓和達拉斯兩地法親近兩百人為他助念,緬懷他盡形壽、獻身命,圓滿了亮麗的人生。
不求自己享樂
一九九二年,柯盟珠參加達拉斯慈濟人舉辦的義賣園遊會,深受感動而成為會員:二○○○年又參與老人院關懷及發放,讓她愈做愈歡喜;二○○一年承擔會所總務工作。「我第一次穿上志工服,歡喜得捨不得脫下,心想:我有資格穿這件衣服嗎?」
林貞雄幫她打理工作,漸漸地跟著投入,近幾年幾乎所有時間都待在會所,得到「廟公」的稱號。每晚睡覺前,林貞雄一定把顯示器打開,監測會所的周邊環境,才能安心就寢。
「這是我要吃的,不要倒掉。」每天中午,林貞雄會煮麵給師兄、師姊們填飽肚子,他自己則是將前一天剩下的飯菜惜福完。一次陳瓔玲師姊問:「師兄,您煮的是什麼麵?怎麼這麼好吃?」林貞雄不以為意地回答:「把所有料放進去就好了。」
「這麼好吃,啊!那就叫貞雄麵好了。」於是「貞雄麵」這道佳餚在會所裏傳開,也傳遞著法親之情。
林貞雄非常節儉,孫女曾問:「阿公,您為什麼還在穿這件衣服?我看您十幾年前的相片,也是穿這件衣服!」他回答:「這件是我的最愛啊!」
林貞雄的小妹分享:「父親早逝,媽媽做生意帶四個兄弟姊妹很辛苦,二哥貞雄總捨不得向媽媽領零用錢。但是,只要朋友打電話求救,他馬上送存款過去解圍。」所以她曾笑哥哥是傻瓜。
開了十幾年的車,他也捨不得換;之後因為要載志工去發放、訪貧,才換了一台七人座的休旅車。他不曾為自己而享受,用在慈濟上卻無任何異議,也支持柯盟珠布施。
菩薩道上善知識
林貞雄就像柯盟珠的祕書,什麼時間該做那件慈濟事,他會隨時提醒她。有時候辦活動很忙,柯盟珠抱怨沒空練習手語;此後只要她一坐下來,林貞雄就提醒:「現在就可以練了啊!」上了車,他會問,帶手語歌曲了嗎?「坐車也可以練。」隨時聽到他愛的叮嚀:「練手語才不會得老人失智症。」
今年端午節包素粽,大夥在會所廚房忙碌著,當瓦斯點不著時,兩位師姊異口同聲:「找林貞雄師兄!」儘管他往生了,法親們感覺他彷彿還在。
柯盟珠走過驟失伴侶的傷痛,有感而發:「法親的緣很深,我必須做雙分,把他的那分一起做。」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夫妻倆同心、同道、同志業。夫妻情緣,雖已走到盡頭,但相約生生世世走在慈濟菩薩道,再結慈濟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