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87期
2007-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幸福快門‧阿根廷
  幸福快門‧玻利維亞
  疾風勁草
  銀髮之愛
  慈院志工筆記
  發現歡喜
  隨師行記(2007年5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愛的叮嚀‧加拿大
  心靈交流道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87期
  5。2《農三月‧十六》

福自心中來
【靜思小語】心無怨妒爭執,不與人結怨連仇,時時自在、日日安樂,就是幸福人生。

增長善念

晨語時間,上人闡釋《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正勤」表示,「勤」乃精進;然信仰方向須正確,否則「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四正勤」乃「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上人首先說明「已生惡令速斷」。
「『已生惡』,包括心受外界引誘而起貪念,或對人產生不平衡的心態。能立即平息貪念、懺悔對人的瞋恚惡口,且不再犯,就是『令速斷』。」上人勉眾照顧好自心,對外境不起貪念、對人事物無有瞋恨。
「心,如何不苦?不作惡、不念惡。如何才能安樂?無怨結,無瞋無爭。」上人進一步表示,心若生惡、念惡,行為則造惡;與眾相處,「和」為貴,莫動輒發脾氣,也不要與人計較。「心無怨妒爭執、不與人結怨連仇,則時時自在、日日安樂,就是最幸福快樂的人生。」
說及「未生惡令不生」,上人教眾要時時保持內心平靜,不使惡念生;「未生善令速生」,不只不與人結怨,還要積極做好事;至於「已生善令增長」,則是長養善心善念,不只關愛身邊的人,更要把愛擴及到普天下,聞聲救苦,及時為人解難。
「就如美國人醫會志工前往紐奧良義診,即使需搭機五個鐘頭、還要自付旅費,仍歡喜付出,就是出於視天下人為己親的大愛。」
上人慈示,慈濟人志為菩薩,不只要斷惡,更要積極培養善念,關懷普天下眾生的苦難。「不只不做壞事,還要做好事;不只做好人,更要進一步成為菩薩、發大乘心——自愛愛人,且愛惜天下人!」

傳承法脈

馬來西亞七十九歲的林婆婆,年輕時婚姻受挫,老來兒女離散,孤單一人居於簡陋住屋;平日向餐廳收集客人吃剩的飯粒,清洗曬乾做成飼料,賣給家禽業者,賺取微薄生活費。
三年多前,林婆婆成為慈濟照顧戶,志工每月固定兩次探訪。
在一次受邀參加歲末祝福活動時,聽到志工介紹四大志業,婆婆得知環保回收款項乃用於濟貧以及幫助腎友;她默默在心裏發願、也開始規畫資源回收路線。
從此,婆婆每天拄著拐杖在住家附近撿拾回收物,回家後一樣樣洗淨、曬乾、擺放整齊,等志工來探望她時順道帶走。不只如此,每個月還將賣飼料所得的少許錢,捐出部分請志工拿去幫助人。林婆婆說:「師父幫我很多,我只幫他一點點而已!」
上人與負責靜思文化編輯工作的常住師父們談話,舉述這則感人故事,讚歎婆婆「有一捨十」的精神。「過去為生計奔波之餘,婆婆常一個人坐在家裏哀嘆。現在有了這麼多志工兒女的陪伴,老人家的晚年不再孤單寂寞,也有機會繼續為他人付出。」
一如每天志工早會上醫療志工們的分享,是淨化人心的法,能導引人往正確的方向;上人表示,這些小人物的感人故事,也都是「法」,值得用心編寫成書傳世。
「合心才能用心!」上人致勉編輯群,身在靜思法脈的法源地,要多用「心」——時常提醒自己,是否做到「心寬、念純」?
「要珍惜同師同道的因緣,感恩有『他、你、我』。眾力凝聚,靜思法脈才能源遠流長!」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