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87期
2007-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幸福快門‧阿根廷
  幸福快門‧玻利維亞
  疾風勁草
  銀髮之愛
  慈院志工筆記
  發現歡喜
  隨師行記(2007年5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愛的叮嚀‧加拿大
  心靈交流道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87期
  5。3《農三月‧十七》

心通,萬法通
【靜思小語】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心通,則萬法通,心歡喜就無障礙。

不怨,且依舊感恩

「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礙是自己。一理通,萬理徹,心通,則萬法通。」上人於晨語時間解說《三十七助道品》之「四如意足」,勉眾把握當下,於生活中修正道法,且要培養寬大的心,心歡喜就無障礙。
《三十七助道品》包括「四正勤、四念處、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是修行的三十七種方法。「四正勤」是斷惡修善;「八正道」是把握正確的思想與方向;「四念處」則從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體會入微之理。有了正確思考方向、體解人生的真理之後,就要以「四如意足」勇往直前精進。
「四如意足」又稱「四神足」,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慕道之心增進、欲求正法,時時發善願、事事如意滿足,為『欲如意足』;發心如初,專注且持續向前,如願滿足為『精進如意足』。」
上人以馬來西亞慈濟人於衛塞節遊行時宣導環保為例,他們把握機會行善法,不只宣導資源回收觀念,並隨隊伍撿拾垃圾,視如禮佛般虔誠。「對於不聽宣導、照樣丟垃圾的人,不起怨心,甚至感恩對方,此即純粹的精進心;既是『精進如意足』,也是『欲如意足』,所以能歡喜自在!」
「念如意足」,是念念住在善法、拳拳服膺,腳踏實地落實在生活中。上人以己對於「為佛教,為眾生」的相應與實踐為例,表示即使如此簡單六字,常記在心,即受用不盡。
有些人只看到事相的片面,就起心動念生煩惱,使心產生偏差;上人囑眾修「思惟如意足」,維持心靈平靜、不散亂,才能具足明辨是非的智慧。

眼見,不一定為真

《孔子家語》卷五記載一段故事。上人於院校聯席會中,對教育與醫療志業體主管引述,強調「眼見」不一定為真,即使親眼所見的事,若無深究其來龍去脈,不能妄下斷語論其是非好壞。
孔子與弟子們被困在陳蔡之間,挨餓七天。子貢設法突圍,與鄉野農人以物易物換回一石米,由顏回和子路炊煮。烹煮過程中,飯上沾了一點灰,顏回就把那一小部分被污染的米拿起來吃了。子貢看到,以為顏回受不了飢餓私自食用,有失仁義與禮節,就向老師舉發。
孔子告訴子貢,自己相信顏回的人格,有此舉動必有緣故。
孔子隨即召來顏回,詢問飯是否炊煮好了,將用以祭祀。顏回秉告老師,剛才煮飯的過程中有灰燼掉入,考慮到若放著不理則不潔,丟了又可惜,就把那幾粒髒米拿起來吃了;故這鍋飯不能用來祭祀。待顏回稟報完畢走出去後,孔子說:「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弟子們亦對顏回表示敬服。
「這是孔夫子對弟子的教育!也啟發我們,看事情要純真、要用心,即使親眼所見,也不一定全面,莫因此而起偏差觀念;當以智慧明辨是非!」上人期勉眾人「心寬念純」任事。
「慈濟辦醫院,雖是無所求付出,卻也有『為佛教,為眾生』的使命。我期待醫療志業,也能有『愛的循環』,醫師不但有好技術,更有『良醫之愛』的使命。」上人表示,教育除了傳授學子知識、專才,更重要的是培養其健全的人格、成長慧命。
「二十年前花蓮慈濟醫院在千辛萬苦中建蓋完成,若沒有優秀的醫療人才來此服務,醫院將徒具空殼;所以除了招募具有奉獻精神的醫護來此服務,我也決定在花蓮辦教育,培育良醫、良護。」
上人感恩教授們有教育的使命感與無私的大愛,願意前來花蓮;亦期待能培養出具純真使命感的良醫,留在東部服務。「用利誘引,會失去真誠、愛的使命。要用愛的人文,扣住學子的心,使之甘願效法師長們,在此為病患奉獻良能。這就是愛的循環!」
四大志業是生命共同體,也是慧命共同體,上人期勉校方與院方合心協力,培育良才。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