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農三月‧二十二》
內無諂,外無驕
【靜思小語】內修誠正信實,就無諂曲;外行慈悲喜捨,即無障礙。內而無諂,外而無驕,身心安然自在。
時反省,常懺悔
「貪瞋或愚癡的念頭一起,就會像濁惡的波濤沖潰心堤,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時時戒慎虔誠,才能使心境澄明。」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貪瞋愚癡破防心岸,戒慎虔誠澄明良方」,以洪水猛獸喻脫軌的心念,強調修行要時時「戒慎虔誠」。
除了待人處事虔誠戒慎,上人表示,對法也要虔誠敬重;而佛弟子上求佛道、提升對眾生的悲憫心,也要下化眾生,救度他人。
「禮敬諸佛,不是求佛保佑自己增福增慧、去災免禍;而是祈求天下無災難,並啟發自己與眾人的愛心去付出。」
禮佛之後,還要懺悔。上人言:「人總在不知覺中累積小錯誤,或是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與人結下惡緣。要時常反省、懺悔,無諂無障,以誠懇的心念說真實語,才能達到身心寂靜。」
上人表示,內修誠正信實,就無諂曲;外行慈悲喜捨,即無障礙。「內而無諂,外而無驕,就是中道,能讓身心安然自在。」
治身病,醫心病
「這裏不像醫院,像一座博物館,也是一座探討生命奧祕的殿堂;醫人醫心,造福人群。」欣逢台北慈院啟業兩周年紀念,早會時間上人感恩醫護同仁甘願歡喜地付出,步步穩健走來;也感恩無數護持者奉獻心力,才能創造此一守護生命的磐石。
兩年來投入的醫療志工,超過十五萬九千人次,上人感恩志工將大愛散播到醫院每個角落。「慈濟醫院與其他院所不同之處,就在於這一分合心與愛的實踐。」
儘管人生無常,使人常感無奈,然而大愛精神超越有形的肉體限制,能不斷綿延。台北慈院首例器官捐贈者蕭智謙同學,前年十二月一日因車禍腦死,捐贈器官惠澤六個生命。今年,蕭智謙的父母加入慈院志工行列,希望像兒子一樣,發揮生命良能。
上人讚歎這對父母能將喪子之痛,轉化為助人的力量,不僅當初救活那六個生命,重燃了其家庭幸福;如今更進一步,投入慈濟志工行列去助人,實在具備大智慧。
「身病醫藥治,心病以愛醫。感恩同仁與志工菩薩們,讓人身心都得到醫治!」
大捨行,懷感恩
與慈大解剖學科王曰然老師談話時,上人提及慈濟開遺體捐贈供教學研究風氣之先,長期倡導下,而今醫學界作為學術研究或解剖教學之用的遺體來源愈益增多。
「慈濟大學對於大體老師的感恩、尊重與愛的人文,是值得引以為榮的特色。」上人表示,要教導學子視大體老師如親,懂得感恩老師成就學習之恩,將來運用到病人身上為其拔除痛苦。
「若只是以學術角度來看待大體老師,這分大捨行誼就無法彰顯;施與受之間毫無交集,遑論人文。要教導學生珍視大體老師,致以最大的尊重,如此家屬也才能放心;真正做到生者心安、亡者靈安。」
上人強調慈濟的教育除傳授孩子知識外,更重視人品養成,要讓學子體會大體老師「覺有情」的人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