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農三月‧二十三》
社會風範,在人文道德
【靜思小語】一個社會的泱泱風範,並非建設多,而在於人文道德。要以身作則,帶動人人付出愛。
巧手做「萬物醫師」
初夏,晴空中淡雲舒展。早會後,上人來到中央路上的「花蓮慈濟環保站」,甫下車,就被入口處以三百四十五支回收綠色玻璃瓶排列而成的慈濟標誌所吸引,佇立細看,「很有創意呢!」活潑的彩繪圍牆,則是慈中、慈小同學所創作。
花蓮慈濟環保站於二○○四年元月一日啟用,今年五月二日成立「花蓮環保教育園地」,開放民眾參觀;希望從教育著手,改變人人消費習慣、降低垃圾製造量,以實際行動愛護地球。
在蘇郁貞師姊引領下,上人參觀甫啟用一星期的教育園地。位於入口轉角處的簡易屋,乃「多媒體教室」,內置六、七張圓桌,電視、音響等設備以及吊扇,皆是回收而來,頗具古早味。
走入教室旁的「拆解區」,年過七旬的潘金祥老先生問候上人。他每天清晨來到環保站,發揮修復電器的長才。只見熱水瓶、電鍋等整齊羅列於置物架上,需要者隨喜布施,即可帶回家。潘老先生感恩上人讓他「有環保可做,較好過日」,豐饒了人生意義。
再往裏走,陳炳桂師兄正在拼裝腳踏車,上人稱其正進行「器官移植」手術。師兄表示,買一台新腳踏車要數千元,「再生」的中古腳踏車,一輛只要五百元,還不用擔心被偷;更重要的是延長了物命。
師兄接著將輪胎的內胎翻開向上人解說,為增加其耐磨度,故灑上痱子粉。上人頻頻讚許師兄是「萬物醫師」!
旁邊的師姊附言,自從上人呼籲減少碳足跡,目前腳踏車供不應求,可是要預約呢!
在蘇師姊全心投入下,整個環保站就像一個大家庭;而站內也利用修復的電腦,將再生的物品建檔以利查詢,展現環保現代化的一面。
「台灣有你們這些環保志工,減少了好幾座垃圾山啊!」上人感恩大家,臨行前並迭聲叮嚀:「天氣很熱,要記得喝水喔!」
只因一分「不忍心」
慈濟的宗教觀為何?杜俊元師兄帶領友人來訪,上人與之座談時表示:「我所推動的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引導人正確的人生方向,且學習如何生活。」
上人表示,一個社會的泱泱風範,並非在於建設得多,而是人文道德的程度。如何提升人文道德?「要以身作則,帶動他人一起做。」
有許多慈濟人儘管身體病痛或生活困頓,仍磨手皮做工,捐錢做救人的事。上人說:「那怕只是微薄的付出,因為有感於自己有能力助人,所以做得很歡喜,這就是『貧中之富』者。期待社會人心皆富有愛!」
每每於災難發生時,慈濟人兼具效率及紀律的動員特色,究竟是以何種制度帶領、用什麼方式管理?上人回答:「其實原因無他,只因有戒、有愛——人人自守規矩,『以戒為制度』;人人發自內心誠懇的愛,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以愛來管理』。」
在上人的觀念裏,沒有宗教、種族之分,故而國際賑災的足跡,曾進入戰亂的科索沃、遠涉非洲的衣索比亞,克服危險艱途或勞頓長途,大陸賑災亦秉持相同理念。
「長久以來,慈濟人無尤無悔地付出,受到世界上許多地方的肯定,使台灣以善、以愛為寶。」上人強調其一輩子所做,皆不為什麼,「只因天災頻仍,人心散亂,對世間的不忍而已……期待能啟發人人的愛,復而將這分無所求的大愛,普及於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