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87期
2007-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幸福快門‧阿根廷
  幸福快門‧玻利維亞
  疾風勁草
  銀髮之愛
  慈院志工筆記
  發現歡喜
  隨師行記(2007年5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愛的叮嚀‧加拿大
  心靈交流道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87期
  5。11《農三月‧二十五》

要正,要圓,要柔
【靜思小語】志為人文,不只要專業,更要修業——要修得「正」而「圓」而「柔」。

善思惟,正觀力

晨語時間,上人續解說《水懺》經文:「三十七品,心心相續,十波羅蜜,常得現前」表示,從佛法因果觀來看,現在所受的苦,是過去造的業牽引而來,而「無明」,是一切罪業的根本。
「為什麼人們會有這麼多苦?造作這麼多罪業?是因為貪、瞋、癡等『無明』,令人生妄想、起邪思。一念無明起,啟動十二因緣法,一切的罪因、罪業由此而來。」
上人引述《八大人覺經》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表示,「多欲」就是苦因,使人於六道中來來去去,辛苦疲勞。
「要提起『慧力』,培養『善思惟』、提升『正觀力』,以《三十七助道品》的三十七種方法修除無明,回歸清淨本性。」上人言,若能有善思惟、正觀力,使心不受污染,才不致說出錯誤的話或是曲解他人意思;常思己過、親近善友,接納善知識的寶貴意見,就能去除無明煩惱。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之外,加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謂『十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度,十波羅蜜即是十種度凡夫到佛境的方法。」
修行,無不希望能解脫六道輪迴之苦。上人言,其實自心就有六道的境界;心要超越六道,最重要的就是「少欲知足」。「少欲,就不會起心動念,身亦不會造業;除了少欲,還要知足,即使身在貧窮困難的環境,心也能像在天堂般自在。」

同心圓,轉法輪

志工早會時間,上人欣言昨日老委員們齊返精舍,雖然歲月為他們染了白髮,然而大家的道心依舊堅固。上人以「新年輪更要同心圓」寄勉所有慈濟人。
「『輪』寓意轉動。佛法所謂『轉法輪』,輪子若不圓,就轉不動;所以全球慈濟人要心連心,結合為『同心圓』來轉心法輪∣∣八印齊步邁向全球,更積極且深入推動大愛。」
「人間不可缺少愛,許許多多的愛,皆不離『感恩心』。」上人教示,慈濟人要推動人倫道德,提倡感恩心與報恩心。「心理、道理、倫理,三理合一;懂得感恩還要報恩。人與人之間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亦莫忘天地化育之恩。大地平安,人類才會幸福,所以人人要保護大地、珍惜地球資源。」
新的一年,上人期待全球慈濟人凝聚成立體琉璃同心圓,「心連心轉心法輪」,「一切都要從自己做起!」

書中話,行中話

座落於蘇州的靜思書院日前啟業,上人與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等人談話,言及靜思文化出版的每一本書,都是清流的泉源,故應視之為「弘法」。
不同於慈善志業,乃因應人之所需,給予物資上的濟助;上人表示,人文志業強調的是無形的精神層面。
「志為人文,就要立願。書軒也是修行道場,不只要專業,更要修業——要修得『正』而『圓』而『柔』。」上人慈示,方向要正而不偏,但心要圓融,待人以柔。
上人說明,慈濟人走的路,透過文字記錄、編寫成書,不只是書中話,更是「行」中話;「靜思」要轉文化為人文——不但「行中有書,話中也有書;書中有話,書中也有行」,且投入者要表裏一致,才能讓人一卷在手,感受到書香、德香及人品香。

手語劇,演說法

午後,上人驅車前往靜思堂,觀看「無量義經」音樂手語劇預演。
「序曲」之後,醫療志業展演「德行品」,教育志業體展演「說法品」,「功德品」則由人文志業、榮董以及手語隊擔綱。終曲謝幕,一百三十二位演出人員於舞台上席地而坐,聆聽上人開示。
「確實是人間活佛與菩薩雲來集啊!」上人讚歎每位演出者一舉手一投足,不僅美而且有「法」,是「法中有話,話中有法」,並感恩在幕後付出的大愛台同仁。
來到感恩堂,上人與多位醫師以及慈大醫學系學子談話,言及古之雕刻家用虔誠心、愛心、耐心與智慧,一刀一斧細細雕琢出莊嚴的菩薩像,令人見之心生虔誠;上人表示,大醫王及白衣大士們慈悲救度病苦的身影,一如莊嚴的菩薩。
「人生難免有病苦,以前人生病,往往一病不起,拖磨一家;現在醫療發達,大醫王及白衣大士致力於搶救生命,宛若活佛、活菩薩,讓人打從心底感恩。」
上人接續與在場的慈大、技術學院、慈小同學們談話,輕喟對年輕一輩說話,「重的不能說,輕的說了沒用」。
「慈濟辦教育別無所求,唯一希冀的是,孩子們能真正懂得自愛,還要學會去愛人。」上人表示,在慈濟教育環境中,培養出真誠的愛,則將來無論去至何地,人生方向都不會偏差,且能帶動人付出愛。
「自愛,要從身形做起,外在形象切莫邋遢。希望各位同學們用法水滋潤自心,心若乾淨,就會形於外,自愛進而去愛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