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08期
2009-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疾風勁草
  喜樂證言‧台灣
  喜樂證言‧美國
  發現歡喜
  慈善台灣
  人品典範
  人生練習題‧美國
  慈善國際‧馬來西亞
  上布施‧骨髓捐贈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九年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08期
  一口井全村命脈

◎撰文‧賴怡伶  攝影‧蕭耀華


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大甘溝村,有十幾戶人家,日常生活就靠這口井,打了幾百米深才有水源;旱象連年,滴雨未落,這口井,等同於全村的命脈。

沒有水井的村落,只好向有水源處尋去、向山外頭的村落提去、甚至越過鄉縣買去;而這少許珍貴的水也僅供飲用,遑論灌溉農作物。

甘肅山頭缺乏植被,水土流失,連原有的苦鹹水也乾涸。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加上乾旱、低溫凍害、冰雹、暴雪等氣候現象,傷害農田、地質、畜牧業,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認定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當地廣種薄收的農業型態,即使政府給予補助,但因自然條件過於惡劣,收效甚微。二○○一年起,政府實施「異地扶貧搬遷工程」,將甘肅山區貧困農民遷移至有水源可耕作處居住。

八年來累計遷移二十八萬人。搬遷後,原山區實施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等措施,增加植被覆蓋率,期能紓解生態惡化的程度。

在靖遠乾旱貧村,仍有超過兩萬人等待機會遷移下山,改變向老天計較著一口糧、一口水的困苦生活。

地球人口暴增、生態飽受壓力,是否將有愈來愈多的地方「不適宜居住」?人們又該遷向何處?

從甘肅的處境感受一滴水的可貴,更當居安思危,以實際行動珍惜天地所賜予的分毫資源。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