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隴慈濟小學】我的校長爸爸、師母媽媽
逐床給孩子們拉拉被子、叮嚀兩句,
楊再付此時不像校長,更像父親。
二十九年前剛到送隴小學,
看到小小年紀的娃兒得繞過山彎走過水川,
從夜朦朧步行到魚肚白,才能和等在校門口的老師道聲早安,
他決定把遠途孩子納在身邊寄宿,就近照顧。
「孩子要吃點苦才能有堅忍的心。」
他嚴格要求課業、訓練孩子照顧自己,孩子對他又敬又怕。
那,愛不愛老師呢?娃兒們異口同聲說:「愛!」
愈往山上走,霧氣愈濃,昨夜大雨將黃土地變得泥濘,越野車行得緩慢,搖搖晃晃邁向終點的山頭。
丹寨縣雅灰鄉送隴村山高谷深,層遞而上的梯田種植穀物蔬菜。多年前,政府炸碎高山石塊填平溝壑,打造人工平地讓居民蓋建居房,並闢出聯外道路,出入山寨便利許多。
送隴小學三層樓的教學樓,即矗立在聯外道路的入口處;從樓頂可遠觀參天的山脈,俯視送隴村寨的房舍。
正是下課時間,接近村寨入口處就聽見孩童嘻笑,在校門前小廣場上跳房子、耍花繩、玩著老鷹捉小雞,直到老師敲響課鐘,村寨才恢復寧靜。
學期測驗的壓力籠罩課堂,教室後方,校長楊再付嚴厲的眼光緊盯著一個個認真念書的小腦袋;不只是為人師表期許學子「更上層樓」,還多了一分期盼「成龍成鳳」的父親心事。
白天是老師、晚上當奶爸
送隴小學學區不只送隴村周邊的苗族孩子,遠在一山之外的侗族、水族娃兒,得繞過山彎走過水川,步行三、四個小時才能到學校。
二十多年前楊再付到任,他住在山的另一頭,為了比孩子更早到校,乾脆在學校旁搭建了簡易的木造房安身,生活起居都在學校裏;而妻子龍宗雲在中午和傍晚會爬山送飯,到校時飯菜都已涼了。
寄宿制的想法,一直在楊再付的心頭醞釀著;除了心疼孩子為求學翻山越嶺,還有一分教育者的責任感,盼能爭取更多時間來教導學生。
少數民族的孩子大多晚就學,再加上語言文化隔閡,溝通上也有阻礙。楊再付希望在小學階段給他們扎下穩固的基礎,二○○○年開始,先讓學前班六、七歲的小娃寄宿學校,課後跟著老師吃著簡單的飯菜;晚間加強輔導,學習普通話;週末背著一週的換洗衣物回家。這樣一個月只需要來回八趟山路,少了往返路程,讀書的時間更多了。
白天是老師、晚上成了奶爸,楊再付比起一般老師多了一分甜蜜的負擔,也增添了不少生活樂趣。有天夜裏,年紀小小的孩子想上廁所,因膽小怕黑,不敢獨自到廁所去,竟然尿床了!溼了床鋪,也溼了楊再付的褲子。
「只得半夜起床生火,烤乾褲子和被褥,笑也不是,氣也不是。」點點滴滴都累積成楊再付教學生涯的記憶。
貧困不怕,吃苦就好
寄宿制度讓學前班的孩子學習效果變好,楊再付決定讓住得遠的孩子都開始留宿學校。
孩子多了,簡陋的校長宿舍睡不下,大一點的學生,晚上就將教室裏的課桌拼起、鋪上墊被,一樣可以睡得安穩。而龍宗雲挑上山的飯菜愈來愈重,後來也索性住校幫忙,一星期才回老家一次看看婆婆。
為了節省伙食開銷,龍宗雲在緊鄰學校的坡地種些青菜蘿蔔,又用水管接上山泉水灌溉;楊再付上課的時候,龍宗雲就種菜做飯,下了課,孩子馬上有熱騰騰的飯菜可用。
每週每位學生會從家裏背來四公斤白米,作為一週伙食。「就收個兩、三毛當菜錢,真的沒錢也沒辦法。」龍宗雲溫柔笑說。
老教室是傳統的苗寨建築,陳舊的木板經過歷屆學生使用,窗子出現裂縫、門把破損,長板凳椅腳也出現高低落差。山裏資源缺乏,楊再付很惜物,用木板釘起窗縫、用麻繩代替門把、板凳腳下墊張作業紙。「貧困不怕,吃苦就好了!」他從小也是一路窮過來,「苦其心志」的故事,他時常拿來勉勵學生。
二○○六年,慈濟志工造訪送隴小學。嚴冬中,寒風從窗縫鑽入教室,孩子們細嫩的小手凍出了瘡,小臉上總掛著兩行鼻涕。心疼這樣的求學環境艱苦,慈濟決定出資修建新校舍。
有了新教學樓,舊樓一樓兩間教室挪為儲藏室和飯廳,也是下課聚集烤火取暖的地方;二樓教室改成寢室,用長板凳撐起木板當作床板,鋪上孩子從家裏背來的棉被;天花板上微微亮著的黃燈泡,是孩子晚上用功時的照明。稱不上是好的宿舍,但比起從前更為寬敞。
楊再付感恩慈濟為孩子蓋起堅固的教室,不過他認為孩子不能過寵,吃點苦才能有堅忍的心,因此他訓練學生生活起居、灑掃庭除,要能自己照顧自己。
父嚴母慈,學校是家
霧氣凝聚山間,晨間的低溫讓探出被窩的手腳冷得發凍。不過這時龍宗雲已經起床準備做飯。她俐落洗滌大約十五公斤的白米,待水滾後就放到蒸桶中蒸飯;接著到菜園摘取青菜,清洗、切段、炒菜,就像個陀螺在廚房裏轉啊轉。忙完了這餐,馬上又得張羅晚餐。
黑夜降臨,氣溫更低了,在教室裏自習的學生雖然肚子咕嚕嚕叫,還是要等到老師喊吃飯了,才能闔上課本,到飯廳裏用餐。
楊再付在飯廳裏燒起小小的煤火爐,讓室內溫暖些,孩子們十人一圈圍坐著,手裏捧著一碗白飯,用鐵盆裝著唯一的配菜「辣椒炒青菜絲」放在地上,就這樣用起餐來。
楊再付在飯桶旁等著孩子來盛第二碗飯;一天只吃兩餐的學生,正是「長身體」的年紀,活動量大,飯量十分驚人,不論男孩女孩都可以吃上三、四碗盛得尖尖的白米飯。
飯後,學生自動自發收拾。冬天的泉水冷得刺骨,混合燒滾的開水清洗碗筷,才不至於凍傷。洗好的鍋盆碗筷整齊排放在餐廳裏一張課桌上,有的學生將剩餘的飯菜拿回廚房,另外一些學生打掃地面、將椅子收放好,將煤火爐滅了靠牆角放,以免有人不小心踢著……不一會兒,餐廳就恢復整潔。
整理完餐廳,孩子又回到教室裏自習,楊再付在教室外頭巡視著。他在面對學生的教育問題特別嚴肅,孩子寫錯了字,他會要求練習到熟悉為止;要是調皮搗蛋,他就會像父親一樣管教,所以孩子們對他又敬又怕。
對孩子要求高,其實楊再付對自己的標準也很高,生活起居嚴格而自律,但待人接物有禮謙和。他總是衣著整齊的為孩子上課,族人習慣吃飯配酒,他卻堅持不在還有課時喝酒,他說:「為人師表,要有表率。」
●
晚自習到九點,孩子們紛紛上樓準備休息,但因為我們這群客人來,興奮得難以入睡;楊再付夫妻倆上樓喚孩子睡覺,明日可得早起走山路回家。
平時最害怕楊再付威嚴的孩子們,玩性一來將兩人團團圍住,為龍宗雲戴上水族帽子,牽著手就像是自己的媽媽;五六個孩子則坐在床沿,纏著楊再付說要和我們一塊睡。
拿起相機為這歡樂的場面留下回憶,問孩子們愛不愛老師?二十八個孩子異口同聲說「愛」,稚氣的聲音響亮在寧靜的夜裏,而相片中每張臉都暈染著濃濃的師生情誼。
翌日清晨,天微微亮,就聽到學生吱吱喳喳的聲音,摺被、梳洗、灑水、掃地。平日大約七點半,學生們就在教室裏坐定溫書,但今天是週末,是回家的日子,背上回家的衣物,手裏還抱著書,因為下週就要期末考了,可得好好準備。
小廣場上,回家路線相同的孩子排成一排,楊再付叮嚀路上小心,回家要好好讀書。一個個娃娃步行在一彎又一彎的山路上,腳程極快,一會兒就不見他們的小身子,卻還是聽見那一聲聲:「叔叔、阿姨再見……」
學生回家後,楊再付可沒有放假,他批改作業及試卷,還要準備下星期的課程。正忙著,耳邊傳來「爸爸,我們來了!」的呼喊聲,原來是大兒子帶著妻兒來到學校。
許久未見的孫子又長大了些,楊再付伸手想抱抱他,娃娃卻哭了起來。「認不得爺爺啦!」媽媽在一旁輕聲安慰,娃娃仍是掙脫爺爺的手,跑了開去。
「太久沒回家囉!連孫子都認不得我了。」楊再付無奈的笑笑,看著繞著旗桿跑的孫子,笑容裏又多了一絲幸福。
今日鎮上趕集,龍宗雲跟兒子一家人去買些生活用品,楊再付又回到辦公桌前。以校為家,犧牲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照顧學生如親生,「為人師、為人父」的嚴格教育含有深厚的愛;這樣的愛隨著送隴村的薄霧,緩緩飄盪在山間小校。
送隴慈濟小學
校址:丹寨縣雅灰鄉送隴村
學制與師生數:招收學前班到3年級,共123人,教師5名
歷史:為雅灰中小學山上分校,3年級學生修業完畢後,下山到雅灰小學寄宿繼續學業。2006年8月慈濟勘察老舊校舍,與縣政府出資興建新教學樓。建設前,大型機具將黑瓦傳統建築的舊校舍、教師宿舍及小廚房移位讓出建地,三層樓高新校舍與其比鄰;2008年5月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