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2期
2009-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台灣
  助人之道
  曾老師的真心話
  清平致福
  創意發明
  特別報導
  挑戰生命
  慈院志工筆記
  出版書訊‧當幸福來敲門
  靜思智慧語‧好話二十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2期
  慢飛天使

◎撰文‧楊春蘭  插畫‧潘勁瑞

天使問媽媽:為什麼您不再擁抱我,您不愛我?
媽媽無言望著天空,悄悄地、悄悄地拭淚。
因為有一把憂鬱的鎖,鎖住了媽媽的心;
直到有一天,媽媽終於展開愛的雙翅,
擁抱天使,一起向前飛去。


凌晨,天色還是一片漆黑,玉娟搖醒熟睡中的三個孩子,一邊張羅要攜帶的物品,一邊叫大女兒幫忙牽著弟弟。

一家四口在不到六點的寒冬清早,帶著大包小包步出家門。

伴讀,媽媽的愛與痛

從八德搭上第一班公車來到桃園市,再轉乘國光號往台北,如此才能趕在上課前到達重慶北路的啟聰學校。

為了照顧好三個遲緩兒,玉娟注定要比一般媽媽花費更多的金錢和心力。「懷大女兒時,不小心感染德國麻疹,她一出生聽力就嚴重受損。我沒有警覺,直到兩歲時帶她去打預防針,醫師見她仍不會翻身、坐起,進一步檢查,確定是遲緩兒。」

錯過黃金治療期,小珊成為重度智障,如今十六歲了,身高比同年齡孩子矮小許多,看起來只有八歲模樣。

二兒子和小兒子是輕度遲緩兒,且都有先天性遠視。六歲的大頭看起來像只有三歲半;已經三歲半的小頭,走起路來還不太穩,經常跌倒,講話也不太清楚。

在公車上,戴著眼鏡的大頭拿起姊姊的MP3來聽,笑得很大聲,讓小頭也好奇地想搶來聽。小珊根本聽不到聲音,只能感受音波振動,但外婆疼她,見她喜歡就買給她。看著三個孩子吵吵鬧鬧、自得其樂,玉娟心裏感到些許寬慰。

每天到啟聰學校上課,是玉娟和三個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七點半到達後,小珊自己到國二的教室報到,玉娟就帶著兩個兒子到幼兒班上課。

她穿梭在三個孩子的教室間,待在旁邊的觀察室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以便放學回家後,陪著他們一起複習功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一百個小孩中,有六到八個發展遲緩。在台灣,能夠擁有良好學習環境和教育資源的遲緩兒不到兩成。因為桃園沒有適合遲緩兒的特殊教育學校,玉娟透過小珊學校老師幫忙,寫了一封陳情書給台北市政府,讓兩個不是聽障的兒子,也能和姊姊一起到啟聰學校上課。

經過有效的治療和刺激發展,小珊已從重度智能不足進步到中度,大頭和小頭也幾乎達到符合他們年齡標準的最低智力了。

陷落,逆境重重襲來

為三個孩子做心智評估的馬偕醫院林炫沛醫師表示,遲緩兒有三分之一原因不明,另外則來自遺傳、染色體或基因病變。

「我沒想到會是遺傳問題,大家鼓勵我再生,沒想到生了第二個這樣、第三個也這樣。小頭是早產兒,剛出生時還得用鼻胃管餵食。」玉娟說。

三個孩子已讓玉娟忙得焦頭爛額,小頭出生半年後,從事景觀工程的先生,在卸竹子時被壓傷腰椎和頸椎,只好暫停工作在家養病。

先生發生意外,讓家中經濟陷入困境;隔年,玉娟又得了糖尿病,造成顏面神經痲痹。在照顧孩子與生活窘困的雙重壓力下,玉娟陷入重度憂鬱,脾氣變得急躁、失去耐性,小珊就成了她宣洩情緒的出口。

「跟你講不要亂丟東西,聽不懂啊!」比手畫腳的玉娟,在遲遲無法讓小珊理解的挫折下,拿起棍子就是猛打。而不能理解母親激動情緒的小珊,只能放聲大哭;孩子的哭聲更讓玉娟心頭一團亂,又是一陣狂打。

小珊在媽媽長期打罵下,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轉而用原子筆自殘來發洩情緒。玉娟不曾發現,直到啟聰學校老師告知,她驚駭不已。

有一次,玉娟目睹小珊用筆刺自己的手,不捨和憤怒一下子全湧上心頭,當下抓起小珊的手,拿起擱在牆角的棍子,又是一陣打罵。

剛進門的外婆,看見落在小珊身上的棍子,顧不得手上提著大包小包,急忙將小珊拉進懷裏,紅著眼眶對女兒說:「不要再打了!不要再打了!」

心情混亂的玉娟如夢初醒,懊惱地問自己:「為什麼要打她呢?」望著桌上小珊小時候的照片,笑得多開心,而現在呢?

臉上掛滿淚痕的小珊,眼神滿是恐懼,畏縮地依靠著外婆;只要玉娟一靠近,就連忙躲到外婆背後,緊抓著外婆衣角不放。

日復一日,原本應該是最親近的媽媽,卻成了小珊心目中最陌生、最害怕的人。

接納,開啟生命之窗

擁有一個平凡的家庭、健健康康的孩子,對玉娟來說竟是那麼遙不可及。她沒有機會感受孩子隨著年紀成長的喜悅,只因為三個寶貝都是「慢飛天使」。

慈濟志工林芳敏和詹麗玉在報上發現這一家人的困境,便去拜訪。

「那時,小頭插著鼻胃管,大頭也長得瘦瘦小小,小珊又聾又啞,再加上一家之主受傷……」詹麗玉回想初見面時,這個家給人的感覺就是「沒有明天」,實在令人不捨。

林芳敏和詹麗玉的兒女與玉娟年紀相仿,她們把玉娟當成自己的女兒,經常家訪關懷、噓寒問暖;漸漸熟悉後,三個孩子也都喚她們「阿嬤」。

詹麗玉透過手語和小珊交談,慢慢打開小珊封閉的心。漸漸的,小珊會試著表達自己的心事,用手語告訴麗玉:「媽媽一直打我。為什麼媽媽要一直打我?」

覺得自己被媽媽遺棄的小珊,讓詹麗玉非常心疼;她適時地將小珊的感覺告訴玉娟,鼓勵她多抱抱小珊,試著聆聽孩子的心,接納這個不完美的天使。

林芳敏則善意提醒玉娟的先生要有責任感,身體康復了出去工作,這個家才有希望。

受到志工關懷和鼓勵的先生,終於重回公司上班,挑起一家重擔;玉娟也打起精神接受憂鬱症治療,學習用正面思考化解負面情緒。

走出憂鬱陰霾,玉娟不但比以前更愛孩子,甚至給他們更多元化的學習刺激。除了週一到週五固定到啟聰學校上課,每星期四下午,她還帶著大頭、小頭到醫院上語言訓練課。

在家裏,她也把握時間陪孩子們複習功課。玉娟表示:「治療師說要讓他們多練習。學校老師教他們哪些動作,他們就會裝進腦袋,但還是要多練習才能記得更好。」

玉娟對小珊不再打罵,也不再催促,只是試著讓她一點一滴學著自己做,慢慢把事情做好。

小珊喜歡工藝課,上課時特別開心;透過雙手,完成一件件美麗作品,連工藝老師都稱讚:「我很意外,她做得很好……」

「媽媽會打你嗎?」「不會。」「有沒有愛你?」「有。」詹麗玉用手語問小珊,只見她滿臉笑容「回答」。

現在的小珊不再以自殘紓解心中的情緒。在媽媽不斷彌補的愛與擁抱中,她再度露出純真笑容。

午後四點,學校下課的綠燈及鐘聲響起。從教室出來的小珊,朝著媽媽遠遠奔去;玉娟張開雙臂用力抱起小珊,不再吝嗇給予孩子溫暖的擁抱。望著翱翔天空的飛機,她只希望自己能夠健康、活得久一點,陪伴三個飛得慢的天使,一起向前飛。


幸福時光
三張難忘的臉龐
◎撰文‧徐筱玲(大愛電視台「看見幸福的力量」企編)

我聽過遲緩兒,也讀過關於遲緩兒的書,不過一直到二○○八年底之前,「遲緩兒」三個字對我來說,還只是一個名詞,直到接觸了玉娟一家四口,我才真正明白什麼叫做「慢飛」,為何又叫他們「天使」。

第一次和玉娟一家人見面,是在桃園客運總站附近;傍晚時分,玉娟剛好帶著三個孩子從台北啟聰學校回到桃園。

第一眼看到的是大頭,我向他問好,他立刻張開嘴對著我笑,真誠的程度,讓我以為他的嘴巴幾乎要碰到耳朵了。那無邪的眼神,直到現在閉上眼睛,我都還能看見他的笑臉。

不同於哥哥,小頭總是淚眼朦朧望著我,滿臉無辜;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因為他的鼻子永遠都在過敏。

小珊遲緩最嚴重,加上又有聽障,採訪過程中,我常不知道她想表達什麼;但她常常摸摸我的臉、拉拉我的頭髮,對著我笑,我想這是她表示喜歡的意思吧!

其實她要的不多,就只是一點點的關心和愛。

(本文摘錄自「慈濟道侶叢書」最新出版《當「幸福」來敲門》)


看見幸福力量
◎撰文‧靳秀麗(大愛電視台節目部經理)

很多人終日忙碌,只想編織一個幸福的將來,
卻看不清幸福就在眼前——
在我們生活中,也在我們的內心深處,
不必強求、不必羨慕別人……


你怎麼定義幸福?生活當中,什麼事物使你感覺最幸福?

最近一則社會新聞盤據新聞媒體版面——一位中年男子中風癱瘓在床,他的妻子決定帶著兩名幼子離家,並以丈夫中風為由訴請離婚;雖然法官判決不准,但這樣的家庭悲劇,確實令人不勝唏噓。

身處困局中的人,或許有他萬般的無奈;不過我相信也期待,這起新聞事件只是個案,不是社會的普遍現象。

在大愛電視台「看見幸福的力量」節目採訪過程中,我就親眼看到一盤全然不同的人生棋局——對弈的這對夫妻,既貧且病,卻有令人動容的深情厚義;在一方身處病痛困難時,另一方依然不棄不離。

無怨,只記得她的好

陳國安的妻子癱瘓在床十年,妻子病倒後,正值壯年的陳國安不惜辭掉工作,親自為她擦澡、餵飯、換尿布;十年來默默付出,無怨無悔……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難以相信,一個大男人會願意放下自尊,無微不至照顧太太、照顧這個家。

也因此,陳太太雖然臥床多年,皮膚依然白皙水嫩,沒有褥瘡;家裏也整理得乾乾淨淨、井然有序,就連子女教育也沒有半點忽略。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為了教育子女孝順、培養同理心,陳國安告訴孩子:「你覺得糞尿味道不好聞嗎?要知道你們小時候,媽媽就是這樣照顧你們的。」因此,孩子們雖值青春期,偶爾貪玩,但也能體諒爸爸的辛苦,更會幫忙照顧媽媽。

難得的是,陳國安的父母也充分包容生病的媳婦,多年來協助照顧孫子三餐、接送上學。

阿嬤不但沒有嫌棄媳婦,反而稱讚媳婦過去對她的好;還伸出手指,秀出媳婦送她的戒指說:「這戒指將來要留給孫女。」我讚美她真是一位好婆婆,她謙虛地說:「互相啦!」

陳國安大兒子也得了和媽媽一樣的疾病,吞嚥困難、語言表達功能逐漸喪失……命運用各種磨難來考驗這一家人,但他們皆以一貫認命的態度來面對。也難怪陪伴這個家庭多年的慈濟志工有感而發:「看起來好像是我們在付出,事實上自己從他們身上學習到更多。」

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幸福的力量從何而來?

陳國安的家庭,或許在世人眼光看來,日子苦不堪言;但他們一家人卻以實際行動相互扶持,內心充滿感恩與關懷。

回首,幸福近在咫尺

愛情和親情的溫暖,其實就在日常的點滴互動裏、在每天的一粥一飯間。很多人終日忙碌,只想編織一個幸福的將來,卻看不清幸福就在眼前——在我們生活中,也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不必強求、不必羨慕別人。

每一回為了「看見幸福的力量」節目出門採訪,我總能帶著滿滿的感動回來:為自己、為工作、也為我的家,蓄積滿滿幸福的能量。

遭受苦難的人以身示現無常,在無常中他們沒有抱怨,只有感恩;在苦難人身旁,也總會看見慈濟志工無怨無悔、只求付出的菩薩身影。

在人性向上、向善的故事中,我們看見了幸福!原來這就是幸福的力量!

幸福的力量,讓我們能以清澈明亮的慧眼「見苦知福」。

幸福的力量,讓我們能以知足、感恩的雙手,譜寫人世間「人幫人」、「人助人」最美麗動人的傳奇。

(本文摘錄自《當「幸福」來敲門》推薦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