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2期
2009-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台灣
  助人之道
  曾老師的真心話
  清平致福
  創意發明
  特別報導
  挑戰生命
  慈院志工筆記
  出版書訊‧當幸福來敲門
  靜思智慧語‧好話二十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2期
  一度一瓦當思來處不易——簡棟樑的儉約家風

◎撰文‧葉子豪  攝影‧林炎煌

身為資深台電人,
簡棟樑明白使用任何能源都必須付出代價;
他認為,要真正達到「減碳」,不能只靠科技,
人人落實儉約生活最重要;這不只是為了減少支出,
而是保護子孫、愛地球的本分事。
「回歸簡單生活,對人沒有不好,卻對地球大有幫助。」


台中縣龍井鄉大肚溪出海口,陣風呼嘯而來,在海面掀起陣陣白浪。夕陽西斜,遊人到此享受將盡的假日時光,但一旁的台電台中發電廠卻是不舍晝夜運轉著。

兩百八十一公頃的廠區內,有十部燃煤機組,總發電量可達每小時五百五十萬千瓦,提供台灣地區百分之十五的用電量;卻也不可避免的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對環境造成影響。

高聳入雲的煙囪、如黑色小山般的煤堆,在在提醒人們,使用電力必須付出代價;如何兼顧能源生產與環保,是所有人應當深思的。

在台電服務四十年的簡棟樑說,發電廠已在提高效能、減少排放方面盡了很多心力,但要真正達到「減碳」,不能只靠科技,更需要人們在生活中真正落實「節能」。

知道原理,省電有訣竅

坐在客廳裏,簡棟樑與另一半陳敏慧,娓娓道出生活中省電節能的小技巧:「用電量一千瓦算一度電。三十瓦的省電燈泡要亮三十幾個小時才耗一度電;而一百瓦的燈泡,點亮十個小時就用掉一度,你看差多少?」

抬頭一看,天花板上設有五個燈座的大燈,只裝了三個省電燈泡,晚上點亮其中一個,就能提供最起碼的照明;白天若要閱讀,就到窗邊利用自然光,一度電都不浪費。

對簡棟樑來說,少點燈、拔插頭都還只是省電基本常識,如何減少高耗能電器的用電量,這才是高招。

「我們家的電熱水器,每次可以加熱二十加侖的水……」陳敏慧說,全家人集中一個時段輪流沐浴,洗澡前半小時打開電源加熱,等最後一人洗澡時就關閉電源。如此一來,日積月累省下可觀的電力。

簡棟樑估計,以往一家三口的用電量,大概在三百度左右;及至女兒生下外孫、託兩老幫忙照顧後,用電量才稍有增加。

「平常夏天不用熱水瓶,但現在要泡牛奶給小朋友喝……」陳敏慧道出用電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熱水瓶保溫時耗電量少,若隨時要用,就不要把插頭拔起來;否則臨時插電加熱,用電量更多。」簡棟樑說,電熱水瓶與電熱水器都是利用「電能轉為熱能」的原理加熱,但因容量、耗電量及用途不一樣,省電之道可是截然不同。

除了省電,夫妻倆對省水、省瓦斯也很有一套。像是幫小外孫洗澡時,沖掉肥皂泡沫後,接下來沖身體的水可以裝起來當大人的洗澡水,或是用來洗衣服。做菜時火候不要開太大,煮出來的菜一樣好吃,卻更省瓦斯;一桶十六公斤重的瓦斯,在他們家可以用兩個月以上。

「我媽還會將洗米水提上樓澆花呢!」簡家女婿孫仲偉表示,看到丈人、丈母娘節約能源的舉動,自己不知不覺也會效法。「像我洗手抹肥皂時,就不會放著水龍頭一直流。」

「把節能觀念當成本分事,就會隨時隨地特別注意。」對簡棟樑來說,少用水、電、瓦斯,不只是為了減少支出,而是保護子孫、愛地球的本分事。

簡單生活,最好的身教

「生活富裕,不知不覺就過度浪費資源,所以上人要大家回歸簡單生活;這對人沒有什麼不好,卻對地球大有幫助。倘若在我們這一代就把地球弄壞了,下一代怎麼活啊?」談起環保、節能,簡棟樑一家人有著別人望塵莫及的說服力。

「剛結婚時,他月薪才三千多元,扣掉房租、會錢剩沒多少,每兩個月還要拿一千多元孝敬父母。所以孩子都吃母奶,尿布用的是人家不用的汗衫。」陳敏慧道出早年一家人克難生活的景況。

作為台電建廠單位的一員,簡棟樑的工作地點可說是「逐工地而居」。「有十年時間,他一個星期只回來一次。」當時工作地點在台灣最南端的墾丁,家卻在台中,他和家人每週相聚的時間不超過二十四小時;直到一九八九年轉調台中施工處,才結束這段南北奔波的日子。

儘管如此,孩子們都能體會父母的辛勞,以勤勞節儉的態度,在學校及職場中善盡本分。

兒子簡克達高中聯考考上第一志願,卻選擇有提供獎學金的學校就讀,以減輕家裏負擔。「他高中三年都是騎腳踏車上學,念師院時還騎了兩年,之後才給他買機車。」

簡棟樑牽出家中的「骨董」腳踏車,這部橫跨父子兩代的鐵馬,已有二十年歷史,換過好幾個輪胎,但車況還相當良好,一直到今天都還是陳敏慧外出收慈濟善款時的交通工具。九二一大地震後,簡棟樑也曾騎著這部「老馬」,從台中市一路騎到霧峰鄉,參與援建受災學校的希望工程。

一部鐵馬,說明了簡家的「儉約」絕不是說說而已。八年前,簡棟樑首度購置汽車。「母親生病後,每週回彰化鄉下看她,光轉車就要兩三個鐘頭。」買了轎車,能隨時看顧母親,有時要去電廠值班,遇上沒有交通車的時段,也會開車前往。

除此之外,車子總是停在家裏,八年多來跑不到三萬公里,顯示這一家人並不熱衷出遠門遊玩,寧可在家享天倫之樂。

「我們的生活幾十年來就是這樣子,沒有受到社會環境改變而影響;有人說,像你們這種家庭已經是『稀有動物』了。」簡棟樑笑著說。

見苦知福,訪視見真情

「這個呢?」「斑馬!」「這個呢?」「犀牛!」看到孩子和阿公簡棟樑玩得樂不可支,一付「頭好壯壯」、精力充沛的模樣,女兒簡雅雪道出了兩代人一脈相承的教養方式:「媽媽教我們怎麼帶他,我們就怎麼帶。一般上班族下班後都累了,常買外食給孩子吃,但我們都自己煮。」

為了節省開支,陳敏慧很早就練就一身巧手藝,「孩子小時候,就連做包子、饅頭、水煎包,我都自己來,這樣比較衛生,也不會吃到不該吃的東西。」耳濡目染下,簡棟樑和孩子們的廚藝也不遑多讓。

兒子簡克達就常下廚,讓忙於志工勤務的父母回家能飽餐一頓。全家出外用餐,對他們來說是想都不會去想的事。「除了親戚喜宴,我們幾乎不曾在外面吃。」

身為慈濟訪視志工,陳敏慧為了訪視工作而耽誤午餐是常有的事,節約到底的她,總是忍一時飢餓,回到家後才下麵果腹。她也經常經常告訴受幫助的感恩戶,一定要在家裏開伙,才能省下生活費。

儘管生活和一般人相比已經相當樸實,但「看到有些照顧戶,那種生活才是真正的克勤克儉。」

陳敏慧談到了一位女士,本身患有地中海型貧血,又在九二一地震時受傷,無法出外工作,每個月生活費只有區區四百元不到,卻還能擔任慈濟環保志工,造福大地。

陳敏慧每次去看她,總是帶著蔬菜水果,離開時再帶走她撿回來的回收物資,以表達尊重。

「有時超商飯糰打折,她會去買,但她並沒有把省下的錢拿回家,而是投入超商的募款箱裏。」身處貧病仍不忘盡己所能布施,這分精神讓陳敏慧相當敬佩。

清早,簡棟樑坐上台電交通車前往海邊的發電廠上班,年過六十的他,預計在明年底退休,全心投入志願服務工作。

身為資深台電人,簡棟樑表示,在減碳呼聲高漲的現在,與其寄望新科技帶來突破,還不如從日常生活做起。「台電試著藉由培養微藻、積極植樹來減碳。但是落實儉約生活最重要,只要宣導得宜、人人配合,就是最佳的減碳良方。」

簡棟樑的職業生涯,示現人們在享受用電便利的同時,一群無名英雄默默付出的艱辛,因此「一度一瓦,當思來處不易」。

而這家人的儉樸生活也讓人深刻體會——生活中真正「需要」的其實不多,若能摒除太多「想要」,就能減少資源與能源的耗用,讓人與大地輕安共存。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