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2期
2009-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台灣
  助人之道
  曾老師的真心話
  清平致福
  創意發明
  特別報導
  挑戰生命
  慈院志工筆記
  出版書訊‧當幸福來敲門
  靜思智慧語‧好話二十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2期
  心開 付出就無礙——陳宥蓉

◎撰文‧譚傳安  攝影‧溫瑞鳴

「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孝、二是行善。」
這句話使陳宥蓉心頭一震,
從怨恨父母、逼走先生的人生中重生


一個坐輪椅、一個在背後使勁推上斜坡,陳宥蓉與慈濟志工張瓊文,在廊間緩緩前行,要去探視一位病中的朋友。

獨居在大樓租處的蘇明恭,是陳宥蓉的前夫,兩人結束婚姻關係後仍保持聯繫。

七年前,蘇明恭罹患鼻咽癌,意志消沈、治療情況並不理想;陳宥蓉開始主動探望,希望帶給這位昔日牽手心靈上的溫暖。「我以前脾氣很暴躁,常尋死、跳樓、吃安眠藥,氣起來還會拿刀殺他。真的要懺悔……」

家住台南的陳宥蓉,七歲時背部長瘡,開刀不慎傷及神經造成尿失禁;十八歲正值花樣年華,又因腦膜炎導致雙腳嚴重萎縮,需仰賴枴杖才能行走。

長年罹病,讓陳宥蓉自怨自艾,性情暴躁不安;不但對父母親充滿怨懟,婚後更對先生暴力相向,動輒拿刀自殘及傷人。這些偏激行徑最後逼走先生,但陳宥蓉非但沒有自省,還將不滿發洩在母親身上。

心轉,人生煥然一新

五年前,陳宥蓉因脊椎病變,自此開始輪椅人生。開刀住院期間,她偶然接觸大愛台與《靜思語》,身心彷彿找到平息的出口。這次住院,洗滌了她對人世間的滿心怨懟。

慈濟志工張瓊文贈送她一本《靜思語》。「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孝、二是行善」,這句話讓陳宥蓉心頭一震,開始試著從怨恨父母、逼走先生的人生中跳脫重生。

母親的離世,她心中滿溢著未能及時行孝的懺悔。「如果還有來世,我希望能一輩子照顧母親。」也由於自小與病為伍,母親往生讓她看透人生最難的生死課題,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並鼓勵周遭朋友「化無用為大用」。

「靜思語說:『死掉過去的煩惱心,生出今日的解脫』。我要用樂觀開朗的心,面對未來全新的人生!」她因此努力擺脫身體障礙,在行善路上勇往直前。

雖然行動不便,陳宥蓉堅信自己也能助人。「上人說:『做,就對了!』這句話鼓勵我要勇於克服困難;再不方便,習慣就好了。」

在創世基金會辦公室裏,王素貞回想與陳宥蓉結識的經過。「一次義賣現場,陳宥蓉推著輪椅主動過來,表示想幫忙義賣。」這樣的精神讓王素貞非常感佩,兩人因此結下友誼。

雖然陳宥蓉無法參與基金會的植物人照護工作,但每當發票開獎日,她都會抽出時間與大家一起對發票籌集善款。

見證,有愛就能付出

在慈濟志工張瓊文的牽引下,陳宥蓉也將獨居老人當作自家長輩關懷。

「阿伯,吃飯啊!」在施工隆隆的打樁聲中,一位身形佝僂的老人,聽到陳宥蓉與張瓊文的喊叫聲,從鐵皮屋裏迎了出來。

長年獨居的王伯伯,守著小屋、依賴殘障補助金過活。因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站立時幾乎呈九十度彎腰;無兒無女的他,孤寂生活的歡笑聲,來自陳宥蓉的問候。「上一趟有好多人來看阿伯,大家一起吃火鍋、切蛋糕,那天阿伯好開心呢!」

王伯伯扁著嘴,笑瞇瞇回應:「有人陪我吃飯,當然開心啊!」

「這趟來,心裏很捨不得,以前四周看出去都是綠油油一片……」小屋周遭即將改建為工廠,張瓊文感慨著王伯伯將失去僅有的生活品質;陳宥蓉更像個貼心的女兒般,叨念著以後阿伯家連大門都得換方向了。

兩年多前,陳宥蓉隨著張瓊文關懷王伯伯,因為經常探望,兩人結下深如父女的感情。陳宥蓉住院期間,身體狀況不佳的王伯伯還主動前往醫院照料。

這天,陳宥蓉和張瓊文帶來大包小包的菜餚,在長几上備妥美味餐點,邀請老人家品嚐。王伯伯笑得開懷,他所開心的不是眼前的美味,而是親人陪伴共享的滋味。

「不要封閉自己。要先愛別人,別人才會愛你。」念著這一句《靜思語》,人生道路上,陳宥蓉不再選擇自我封閉,反而更積極用生命見證——做志工不是健康人的權利,只要有愛,就可以服務人群、找到生命價值。


奉獻 人生價值無限
——劉子賢
◎撰文‧顏倩妮

癌症住院期間,劉子賢淚眼婆娑翻閱《靜思語》,
清晰看到一行字:
「福要自己造,業要自己了」……


「為什麼是我?我不抽菸、不喝酒、生活規律,怎麼可能得到癌症?」劉子賢回憶從醫師口中聽到罹癌的那一刻,有如陷入絕望深淵。自己那麼年輕,事業正值高峰,他不甘心。

二○○三年十二月初,當時任職馬來西亞新聞媒體主播的劉子賢,因為劇烈咳嗽而住院,經檢查證實罹患癌症。

突如其來的噩耗,讓他真想從醫院窗口跳下去!惶恐無助中,他拿出隨身攜帶的《靜思語》翻閱;淚眼婆娑裏,清晰看到一行字:「福要自己造,業要自己了。」

霎那間,他頓悟:「既然業要自己了,我應該勇敢面對,在此生了結業障!」他決定面對事實、積極接受治療。

一本救命的書

三十九歲這場生命的轉折,讓他告別主播生涯,展開生與死的探索。

劉子賢坦承,化療過程流了不少淚:「吃什麼就嘔什麼,食物嘔完後就嘔黃膽汁,接著嘔血……那種感覺很恐怖,好像被人捅了好多刀,五臟六腑一齊糾著痛。」

連續嘔血三個多月,彷彿走過煉獄,「在最辛苦的時候,是上人的書陪我走過,也是上人救了我的命!」

證嚴上人《靜思語》和《生死皆自在》等書籍,伴他度過生死掙扎的日子,他深刻領悟「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生命就在呼吸間」。因為這場病,他開始接觸佛法,治療期間細細誦讀經典,體會佛陀的智慧。

「生病時要懂得感恩,感恩自己有機會開始人生的另一個章節;也感恩上天悲憫,給我無限的勇氣和智慧,在逆境中克服生理的痛苦和心理的障礙。」

他深信上人所說「死是生的另一個起點」,心念一轉,輕安自在。死亡對他而言,不再恐怖,也不再畏懼。他吃全素,調整生活作息和情緒,經常提醒自己:人生無常,應該要好好修學佛法、行孝行善,才不會浪費難得的人身。

一個終生決定

父母的支持,是劉子賢戰勝病魔的力量。

「生病前,我非常不孝。母親動手術,我沒有回家,只是寄錢給她;父親洗腎時,也只是寄錢回家……以為這已算孝順。」

病中,看到父母為了照料他而奔波勞碌,他深刻體會父母對子女的愛,「很慶幸當我懂得孝順時,爸爸媽媽還在。」

這場無常,讓原本信奉「計較學」的他,個性轉為謙卑奉獻。「很感恩證嚴上人《靜思語》開啟我的智慧,閱讀《靜思語》就有如上人在身邊。」

病癒後,他跟隨慈濟志工到醫院服務、展開居家關懷以及服務長者;也經常受邀與大眾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為癌症病患打氣加油。如今轉換跑道的他,工作之餘,決定用生命來奉獻付出。

他說:「世間財帶不走,要賺取的是智慧財;哪怕生命短暫,也要好好善用身軀,做利益人間的事。」


找回教室的春天
——顏添福
◎撰文‧陳慈寶

「要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
顏添福以親身落實的七句靜思語,讓特輔班的「問題」學生脫胎換骨,全班破紀錄升上高中。


「顏老師,您一直是我們的擋箭牌,我們犯規,您為我們求情;向您說對不起,還要說聲『感恩』!」

「感恩顏老師讓我好不容易從初二升上初三,您是我永遠的班導師」……

任職馬來西亞巴生中華獨立中學的顏添福,在電腦螢幕前一遍遍讀著學生寫給他的感言;這一句句「感恩」,是他教學十一年最珍貴的禮物。

改變人,先改變自己

二○○四年,顏添福參加一場靜思語教學分享,回去後認真研究;當他讀到「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時,深受感動,愈讀愈覺得意義深遠。

隔年,他跟隨教聯會團隊到台灣參加生活營;回到大馬,校長派他擔任特輔班導師。

特輔班是全校最難教的問題班級。孩子正值青春期,如何教導這班「特別」的學生?苦思之下,他向校長提出「靜思語教學」的構想。

「靜思語很容易讀,寫在黑板上也很簡單;但要真正去做,才有收穫!」想到上人說「要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顏添福決定先從自己做起。

那年除夕夜,他請父母上座,自己跪下奉茶,感恩父母辛勞。這是他生平第一次以行動表達對父母的感恩。「原來放下身段並不難,只要肯踏出第一步,真的就能做到!」

他將這分感恩心帶進校園,看見同事、學生和家長都歡喜合十。

「以前在學校,我是兔子尾巴翹起來(驕傲)、講話也不肯輸人。但學會感恩後,不但磨去了傲氣,心也變得柔軟。」起初,大家對他的改變感到愕然,但看到他臉上真誠燦爛的笑,也不由得報以微笑,甚至對他合十感恩。

「靜思語不但改變了我,也改變了學生,妙用無窮。」顏添福說:「我把這班稱為靜思語改革班,參考《大愛引航》、《生命的美學》和其他教學書刊,用真實的故事和歌曲來教導他們,用感恩心來接納他們。」

顏添福發現,原來學生需要的是「愛」的教育。他每天提早到校,與同學一起打掃、布置壁報板、到校園拔草;下課後也不急著回家,留在教室和學生談天、傾聽他們的心事。不論生活小事或人生問題,都盡力為學生尋找解決方法。

「我幫孩子們縫鈕扣、換拉鏈、解答問題時,都會請他們拿零錢投竹筒,許一個善念。也分享慈濟人慈濟事,讓這些孩子看到更寬闊的真善美世界。」

因為這分愛,還像是個大男孩的他,被同學們膩稱為「阿母」、「媽媽」。

用心撒播,終究看見成果

曾經,顏添福班上有位學生,從公立國中轉來,原本成績落後;三個月後,他不但追上功課,甚至名列前茅。但在此時,他卻要求回到原來的國中就讀。老師們深感惋惜,勸說無效,孩子的媽媽也哭著求他留下來,但這個學生卻堅持轉學。

當他拿著離校手續文件來找顏添福簽名時,雙手合十感恩,並娓娓道出原因——原來,這位同學的家境並不富裕,他想到自己讀獨立中學的學費,對父母來說是很大的負擔,決定返回公立國中就讀。

「感恩老師教導,讓我明白行孝的意義。我答應老師,回到國中會好好讀書,並且半工半讀減輕父母的重擔。」

一句「對父母要知恩、感恩、報恩」,竟然在懵懂的心田裏撒下良善種子;當下,顏添福心中充滿激動,也體會到《靜思語》對孩子影響之深。

回首四年前踏進特輔班時戰戰兢兢,顏添福說,他要深深感恩《靜思語》,讓他找到教室裏的春天,也讓這群特輔班孩子珍惜就學機會,在各項校際競賽中獲得冠軍,並打破學校紀錄,全班順利升上高中。

學生們以成績證明,特輔班不是大家口中「懶散、差勁、難教」的班級,他們以努力學習的成果,回報顏添福無怨無悔的教導,也獲得全校老師一致讚歎:「他們是最有紀律、最自愛、品行優等的好學生!」

「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孝、二是行善」;「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對父母要知恩、感恩、報恩」;「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從失敗中站起來」;「要克服困難,不要被困難克服」……

四年來,顏添福用這七句靜思語來教學,每一句都是他親身做到才與學生分享。

「上人提天下人的菜籃,關愛全世界的人;我期釵菑v不只是提班級的菜籃,還要提整間學校的菜籃——希望讓更多學生接觸《靜思語》,成為孝順父母、對社會有用的人。」

顏添福期許自己像美麗的蝴蝶,在校園裏飛翔、散播美善的種子,讓一畝畝年少的心田,因為有好話滋潤,開出豐美果實。


媽媽的靜思語小老師
——李品寬
◎撰文‧譚傳安

「小事不做,大事難成。」就讀小學四年級的李品寬,
不僅認真實踐生活中的「小事」,
也為長大後想實現的「大事」未雨綢繆……


今年五月第二個星期天,就讀小學四年級的李品寬跟著媽媽張美惠,一起到台南靜思堂參加浴佛典禮。南部高溫讓品寬滿頭大汗,但小小年紀的他,卻沈著、認真完成每一個浴佛步驟。

參加完浴佛典禮,品寬和媽媽手牽手,一起到環保站做資源回收。細皮嫩肉的品寬成為蚊子的攻擊對象,媽媽雖然心疼,卻也感恩兒子從小個性敦厚,從不為任何事叫苦。

在志工陳雅惠眼裏,品寬的表現常讓大人自嘆不如。「他想投竹筒但是沒有零用錢,便自製戳戳樂遊戲、拉二胡向親戚募款;每天放學回家,更是他實踐靜思語的快樂時光!」

做好身邊每件小事

「靜思語說:『小事不做,大事難成』。小事可以從整理房間,拖地開始。」李品寬最擅長的家事是拖地。然而,每天在家裏實踐自己口中的「小事」,讓人不禁好奇,他長大後想實現的「大事」是什麼?

「我要教很多學生!最好能從幼稚園教到大學!」品寬將教書當作未來志向。原來,在他心中媽媽就像老師,總是在家庭作業上給他解答,是他的偶像。這讓張美惠聽了不禁啞然失笑,因為每天在家裏,總也有個時段,是她扮演坐著發問的學生角色。

每天晚餐過後,品寬總要拉著媽媽進行他最喜歡的休閒活動——靜思語教學。

「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恩、知足。」品寬在小白板上寫下靜思語,請媽媽跟著背。

「接下來有加分題喔!這一句媽媽你的答案要選A還是B?」

「可以call out嗎?」張美惠問兒子。

「很簡單的!媽媽不要緊張……」這樣的對話常在餐後時光出現,讓這個家庭時時充滿智慧笑語。

為了進行靜思語遊戲,品寬設計多款按摩券當作「獎品」。張美惠笑著說:「週末在家讓寶貝兒子按摩,是人生最享受的事。」

家中的三個孩子都很貼心,老么品寬更擅長幫媽媽解憂。張美惠不好意思地展示一桌的卡片,其中有些卡片可是品寬為了當和事佬而製作的。

「有一回爸媽吵架,我就做了這張……」品寬手上拿的卡片,寫著四點聲明:「一、不能天天生氣。二、不要生太大的氣,這樣會受傷。三、大家都要快快樂樂。四、請注意您做的危險不危險。」最後,還補了四個字:「謝謝合作」。

「爸爸媽媽原本在生氣,看了這張卡片隔天就和好了!」向來含蓄的品寬說著,忍不住嘴角微微笑開了。

在學校,品寬有許多行為讓導師陳錦碧印象深刻。「別人不願意做的事,他愈能處理得妥善。像是營養午餐的廚餘,大部分學生都避之唯恐不及,但品寬總是耐心整理完。」

每星期,陳錦碧都會在黑板寫上一句靜思好話跟同學分享,也藉此將知福、惜福、再造福的理念,融入生活教學中。三年來,品寬將一句句好話牢記心底,更帶回家中影響父母,成為家人的善知識。

陳錦碧相信,句句好話都能引導學生心存善念、時時感恩;從品寬身上,她看到好話影響整個家庭的力量,也希望這股力量能深深扎根在每位孩子心中。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