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日 「認命」才能「運命」
◆6‧28《農閏五月‧初六》
【靜思小語】樂觀面對,逆境易過;煩惱埋怨,苦痛無盡。
「情索」糾結纏縛
人生於世,即受生、老、病、死之苦;加以業力牽纏,又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之苦……眾生身心受苦卻難以覺悟,情執深重,緊纏情索,苦上加苦。
早齋後,上人述及近日聽聞的幾個案例——夫妻仳離後各自與離婚者再婚、孩子合居一處,家庭關係複雜;或是丈夫不負家庭責任、妻子受家暴,獨立撫養孩子等等;令人嗟嘆。
「人心打不開,總是在情愛中牽扯糾纏,實在很辛苦;也讓清淨的如來本性被情索纏住了。」上人感嘆凡夫迷茫,對苦不知不覺,且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再加重牽絆,遂受情索綑綁糾纏。
昨天台中地區一位醫師來拜會上人,提到自己因工作忙碌,無暇陪伴孩子,孩子心有埋怨;所幸女兒收看目前正在播映的大愛劇場「春風伴我行」,深有所感,觀念已有改變。
「《靜思語》簡明易懂,能使有緣人見而深思、起而力行。如『原諒別人是美德,原諒自己是損德』——能原諒別人的人,永遠受人尊重、敬愛;反之,原諒自己是墮落的開始,認為今天不做沒有關係,明天再做;明天又原諒自己的不精進,再拖過一天。則錯誤永無改正之時,將損害品德。」
將離台中分會,上人殷切勉眾:「對於自己,應警惕無常,把握時間精進;對於別人,則要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心互動。」
「轉念」才能消災
在彰化靜思堂,志工報告一場車禍意外——肇事者的姊姊是慈濟人,勸弟弟勇敢面對;往生者的太太是慈濟委員,突遇無常、與摯愛天人永隔,仍心懷大愛原諒肇事者,且為之祝福。
「並非發心助人,即能去厄消災;只是無常來臨時,能以平日所吸收的法穩定心緒,以開闊的菩薩心善解、包容。」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上人慨嘆,今生照著過去生寫好的劇本走,無法更改;無論如何,要將這齣劇本用心演好,「認命」才能「運命」。
「要明辨是非,正信不迷。世間凡夫,誰能消誰的災?就連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亦須面對自身的業報,被山上大石壓碎身軀;因緣果報無法改變。」
上人教示,行菩薩道正確的心態,是付出無所求。「雖無所求,但在付出當下,就能體會歡喜、輕安、自在——看到被幫助的人脫困了、微笑了,回向給自己的,就是法喜充滿。」
「要消災,唯有自轉心念。」上人言明:「用樂觀的心看不如意的事,逆境就能隨時間過去;反之,放在心裏變成無明煩惱,痛苦就會不斷延續。」
「有求」必然有苦
與中區四個和氣組隊談話,上人感嘆凡夫心盲目追求,心外求法,實不可得。
「心外求法很危險,要守本分、做本分事,不可找捷徑、走偏路。」上人請大家懷抱無私無求的心,腳踏實地走在這平坦的菩薩大道才安全。
有人雖入佛門,心仍有貪念——求功德、求平安、求利益。上人教眾:「學佛是要學佛陀的德行、學佛陀的智慧、學佛陀的心靈清淨。若要求佛,佛已離世兩千多年,要向何求?人生有求,即有求不得之苦。」
上人強調,人人都有自性三寶。「佛、法、僧都在自心,要向自性求。聽聞別人的苦難,趕緊前往幫助,自己就是他人有求必應的菩薩。何必再於心外求佛?」
中部地區的慈濟志業啟發得很早,上人深勉應該做出典範,心靈要再貼近、比別人更感恩、比別人更和氣。
「就像拔河,假如力不合齊,就無法贏得比賽,甚至造成全隊仆跌的危險。人心能合,就是最好的道場。」
「持戒」防非止惡
台中地區慈誠委員齊集彰化靜思堂共修,上人叮嚀行於慈濟道上要「觀前顧後」——無論是對過去鋪路的資深委員,或同行、後進,皆要用感恩心關懷照料,彼此扶持。
制定「慈濟十戒」,是為淨化人心、使人人平安、社會祥和。上人指出,「戒」是防非止惡——行為守戒以「防非」,面對外境,心念要「止惡」。
「一念偏差都不能生起。若起惡念能及時察覺、馬上自我反省警戒,這一念惡就不會繼續發展。守戒,心才能定;若三心二意無定性,面對條條道路,將迷茫無所從。」
上人叮嚀,慈濟人為救度天下苦難人而付出,這一念心要很堅定。守戒才能定,能定才有智慧;若不修學戒、定、慧,無法解脫煩惱。
走在前方的人稍有偏差,後方的跟隨者就會愈益偏頗。上人請大家真正「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樹立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精神,如此才是真正護持佛法、力行菩薩道。
「要增長智慧,法不可漏失;若將法漏光了,就只剩下無明煩惱。日日以法水洗心,道心才不會輕易動搖,無明亦不會頻繁啟動。心中要有佛、行中要有法,才能有法相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