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2期
2009-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台灣
  助人之道
  曾老師的真心話
  清平致福
  創意發明
  特別報導
  挑戰生命
  慈院志工筆記
  出版書訊‧當幸福來敲門
  靜思智慧語‧好話二十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2期
  二十五~二十六日 「知道」與「會道」

 

◆6‧25~26《農閏五月‧初四至初五》

【靜思小語】聞法之後,進一步身體力行,會道入理,才是真覺悟。

把握當下,力行經典

行腳至台中慈濟醫院,上人回顧四十多年一路走來,慈濟志業由慈善肇啟,「一灘血」為因;與天主教修女談話、激發思考為「緣」;而今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足跡遍布國際,是每位慈濟人無私無求付出所成就的「果」。

世間物理有成、住、壞、空,生理有生、老、病、死,心念有生、住、異、滅,不斷變遷循環。上人叮嚀:「每一時刻都是每一個人的唯一。過去無以挽回,只能把握當下;剎那一念若能恆持,即為永恆。」

台中慈院啟業兩年多來,上人讚歎同仁間彼此尊重且互愛、以和相待,是名副其實「四大合一、八印常隨」。

「醫療硬體建築與設備乃匯聚眾力以成,軟體的人文精神,則須同仁們凝聚共識且不斷提升,才能讓醫療志業真正發揮良能,進而樹立典範。」

談到人才選用,上人表示,向來不看學歷用人,只看他是否有心、能否有志一同。「能幹人與苦幹人,我會選擇苦幹人;有學歷與有實力,我選擇有實力之人。因為苦幹人能任勞任怨做事;而凡事投入、累積了經驗,就是專業。」

佛教是身體力行的經典,上人期勉醫護人員有佛心、菩薩行,不是空談佛理,而是真正力行佛陀教育,發揮大醫王、白衣大士精神。

「人人身上都有一部經,慈濟人讀的是活的經藏——不只是『如是我聞』的藏經,而是『如是我聽』、『如是我見』、『如是我接觸而體會』的經典。」

從「妹婦」到「知識婦」

美國紐約一對慈濟同修道侶,和上人分享多年做慈濟的心得。上人教導慣於依賴先生的師姊:「不可只當『妹婦』——要人照顧、疼惜,凡情纏得太緊,致使對方無法專心投入志業。要當『知識婦』、『母婦』——除了照顧先生健康,更要兼顧彼此慧命成長。」

「真正的菩薩道侶,是福、慧兩足尊。」上人期勉這對同修道侶要互敬、互愛,將「感恩、尊重、愛」從家裏擴大到慈濟團體,即能事事圓融。

「只被一個人愛,太過單薄。要把愛擴大,去愛一群人。時時付出一點愛,就能得到眾多愛的回報。」上人表示,以感恩心尊重他人,對方自然能感受這分真誠與尊重;時時感恩、對人尊重,自然就會得到愛。

師兄日前已從工作崗位退休。上人表示,雖然退休後銀行帳目不再增加,但是投入志業一分,慧命就增長一分,是累積無形慧命的資產。

「人生無法事事如意。逆境現前時,不要埋怨,要感恩眾生給予機會磨練。要當愈磨愈亮的鑽石,發揮人生最高的良能與價值!」

入群付出,見苦知福

台中慈誠委員四合一精進共修,上人深勉眾人精進成長慧命,與師父精神理念相會合。

「進入慈濟不只是聽聞佛法、解開心中煩惱,且要實際投入苦難人群付出;見苦知福、惜福,再造福。」上人期勉人人用心「知道」佛法,更要進一步「體會」。

「身體力行實際投入,心和境界融會貫通、有所體悟,會道入理,才是真覺悟;否則只是『知道』,沒有真正『會道』。」

慈濟人必須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上人說明,誠正信實是人人本具的清淨佛性;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則是慈濟宗門的精神。

「佛心清淨無染,如『靜寂清澄,志玄虛漠』之境界。學佛要內修清淨心,並堅固道心入人群精進修行,才能『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信受佛法,深信因果

桃園黃長鴻師兄因車禍腦部重創而昏迷,當地慈濟人輪流陪伴、關懷;驚慌的家屬在法親陪伴中漸漸安定心緒,師兄也從昏迷中醒來。

「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是俗親;慈濟人雖無親緣,卻是法髓同源的法親。這般日夜輪流陪伴、關懷的長情大愛,令人感動。」

上人指出,法親若身有病痛,社區慈濟人要多關心;年紀大者,要多陪伴;生活有困難者,要設法幫助;若見道心偏差者,則要設法輔導。

身體欠安、經濟困難,尚可聚眾人之愛補其缺憾;心靈、觀念偏差者,卻是差毫釐失千里,難以輔正。上人嘆惡世法末之時,人心不古,正法道理不斷衰退;慈濟人要建立正確宗教觀,並非拜佛求佛就能保得一生平安。

「信佛不是求佛庇佑,而是要信受佛陀教法,並深信因緣果報,不讓一念偏差而走錯路、再造惡業。」上人表示,學佛要學得心無所求,且以感恩心付出,如此才能歡喜自在。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