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2期
2009-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台灣
  助人之道
  曾老師的真心話
  清平致福
  創意發明
  特別報導
  挑戰生命
  慈院志工筆記
  出版書訊‧當幸福來敲門
  靜思智慧語‧好話二十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2期
  二十四日 真誠心,愛暢通

 

◆6‧24《農閏五月‧初二》

【靜思小語】下決心改習氣,與人真誠之愛暢通,才能凝聚善的力量。

要報真,且導正

「新聞媒體若能為大眾導引正向,就發揮了教育良能。」中央社董事長黃肇松和社長陳申青來訪,上人期許媒體秉持公正客觀立場,彰顯社會良善面。

以體罰新聞為例,上人指出,媒體聚焦在老師懲罰、家長反彈的形態;對學生缺乏正確引導,可能導致學子恣意妄為,如此未來的教育堪憂。

「並非要掩蓋惡的一面,而是陳述社會事件時,也要引導讀者深思、反省,導正觀念、引以自惕。且社會上不是只有負面新聞,還有很多積極良善的人與事,善的一面也不應忽略報導,才是真正的平衡客觀。」

媒體是最普遍的社會教育力量,然上人感嘆現今所見,大多是以聳動的報導方式吸引觀眾,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媒體也是社會教育的一股力量,『報真』的同時,也要『導正』。」上人期許媒體提起使命,平衡報導,帶動善的效應。

行六度,達萬行

離開台北繼續南下行腳。抵達桃園靜思堂,面對一位資深弟子,上人語意深長地教誨,要將道心「定根」在法脈宗門裏,以身教帶動後進。

以約旦陳秋華師兄為例,遠在伊斯蘭國家,卻用心將師父所說的法聽入心,在當地帶動慈濟;上人感嘆近在台灣的弟子,若不能精進聽法,「法不入心,如何帶人?」

人生短短幾十年,無常事多;上人殷勉要開闊心胸,與人廣結善緣。「大家都很愛慈濟,只是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要放下我執、我見,用感恩、尊重、愛,彼此合心,才能真正為苦難人付出。」

之後對桃園慈濟人開示,上人強調欲求天下無災,唯有人人行善造福。

「所謂『一善破千災』,不是少數人發善心即可;必須人人長年累月戒慎虔誠、同發善念、起善行,才能消弭災難。所以要持續人間菩薩大招生。」

行菩薩道的第一要件,就是「布施」。上人指出,布施不只是財施,最重要的是付出愛心。

除了布施,還要「持戒」。上人殷囑:「慈濟大門為所有人而開,但是行入門中,必須守慈濟十戒,不可偏離、脫軌。慈濟人戒、定、慧具足,不只是為了維護團體之美,更希望大家生生世世行在菩薩道中,莫到了來世仍然沈淪在惡緣惡業裏。」

說到「精進」,上人教示,慈濟共修的方法,不只是念經拜拜;禮拜《法華經序》,是培養心意虔誠;念誦《無量義經集選》,是複習《無量義經》的意義;繞佛繞法,莊嚴有道氣;共修《三十七助道品》,讓佛陀教育的基礎更加深刻。「凡夫多有習氣,在人群之中,可藉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取他人優點、警惕缺點而改進。」

上人再說「忍辱」,強調慈濟人心要合、氣要和。「常說『直心是道場』,是希望人人直心單純,並非言語直來直往,疏忽禮節。要在慈濟團體學得智慧,能夠觀機逗教——因人、因時、因地而說話。看到有人做錯了,予以勸導,即為『因人』;考慮說話的時機,是『因時』;再思及說話的場合是否恰當?是『因地』。能夠因人、因時、因地而說,才能和氣。」

在團體互動中修得「忍辱」耐力,就能做到禪定、提升智慧。上人強調,台灣慈濟人要做全球慈濟人的典範,所以對大家嚴格要求;期許多努力、多精進,修持「六度」,才能通徹萬行的智慧。

「過一天,生命就少了一天、身體更衰弱一分。老邁衰弱,是很自然的事,要有『感覺』——感受而覺悟,自我警惕。」

上人勉眾加緊人間菩薩招生。「一手牽一手,牽出百手、千手、無量無數的手,共同為天下人付出——付出時間、付出體力、付出心念,也付出愛。」

調習氣,愛暢通

來到新竹,上人對四合一幹部開示:「學佛必定要經過菩薩道,在菩薩道上必修六波羅蜜、四無量心。要到達成佛目標,不能欠缺眾生緣,而眾生緣就是從菩薩道上得。」

人人都有善念,只是各有習氣。上人叮嚀:「見到起起伏伏的凡夫心,除了關懷輔導外,更要自我警惕——為什麼會退道心?是否合心、和氣、互愛、協力不足,才不能凝聚力量?」

既發心學佛,上人教示:「唯有下定決心改習氣,才能使真誠的愛暢通;對人人表達出坦誠的愛,才能凝聚善的力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