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日 堂堂正正做菩薩
◆6‧22《農五月‧三十》
【靜思小語】把心調和、調淨,自愛守戒,做堂堂正正的人間菩薩。
守戒,心自安
於三重志業園區對慈誠委員開示,上人提及,慈濟在台北的第一個據點,就是靜銘(李水玉)師姊位於三重的家;早年這幾位資深師姊積極播撒慈濟種子,使北部慈濟隊伍浩蕩。
「慈濟能有今天,是人人合心以成。『合』的字形為眾口合一,人人和合、家家和合,構成和合的慈濟世界。互愛的『互』字,為人與人的心交融;協力的『協』字,則是眾人之力相加。團體中,必定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四合一。」
從「克難慈濟功德會」到現在,慈濟從花蓮為起點,由點而線而面,從台灣跨及國際;這條路是人人用愛心鋪起來的,上人表示,後進者要時時感恩在前方鋪路的資深委員。
看到九十歲的張霞老菩薩,駝背蹣跚,仍堅持親自向近四百戶會員收善款,只因不願斷人善根。上人感動籲眾,人間菩薩招生,一定要募心,照料人人的善根。
早期的委員不但廣招人人發善心,更將慈濟精神落實於生活,舉手投足皆能感動人。上人言及方才所見花蓮玉里九十三歲的王成枝師兄,會員曾高達兩千多戶,一個月之中,只有十天在玉里,其他時間則巡迴全台收善款,從台灣頭收到台灣尾;三十多年如一日。
「募款重在募心——最重要是照顧好人心。人心淨化,社會就會平安;人心虔誠,才能風調雨順;人心和睦,天下就會太平。」
與幹部座談時,有志工提問:慈濟十戒明定「不吃檳榔」,培訓成員中有人以賣檳榔為業,能否受證?有人主張可以,以免斷其善根;也有人言,未具足十戒,不應受證。
上人答,兩方的看法都是正確的。「主張可以受證者,是以愛為出發點,疼惜其善根;主張未具足十戒不可受證者,是以智慧判斷。實應慈悲、智慧並用——既陪伴他、招呼他投入志工,不使善根退失;也要以智慧勸導其守戒、轉行。」
慈濟人務必重視戒律,上人指出,若在戒律上有瑕疵、定力不足,智慧即無法具全。「吃檳榔容易罹患口腔癌,即使販賣者自己不吃檳榔,對購買者亦不好,販賣者很難心安理得。」
調心,息三毒
《雜寶藏經卷第十》記載,一位婢女稟性廉謹,常為主人熬豆;然而主人養的羊經常來偷吃豆子,害得主人誤會婢女偷豆子。婢女很生氣,拿棒子打羊出氣;羊也被觸怒了,常以角牴婢女。有一天,婢女正在生火做飯,羊又用角來頂撞,婢女隨手拿起著火的木柴打羊;不料羊毛著火,羊驚慌奔逃,使大火蔓延,不只村落裏許多人家受災,還燒死了山中五百隻獼猴。
「只是一個人與一隻羊對立,竟然毀滅許多住家、燒燬森林;可見貪、瞋、癡三毒,是眾生最大病,也是災難的源頭。」
對內湖、南港、信義區委員慈誠開示,上人以此譬喻教勉人人調和心靈,若起瞋恚鬥爭,不應使之繼續擴大;否則,怨恨不止,就會像這頭羊與婢女互鬥,演變成難以收拾的慘劇。
現今時空也有類似狀況。幾天前菲律賓計順市的貧民區有一對夫妻口角,爭執到最後竟然潑油、點火,一連燒燬兩百多戶。
「人心瞋怒之火延燒,使得許多家庭受災、造成社會損失。」上人指出,社會不安、災難頻生,皆因人心未調和;期待有更多慈濟人在社會各角落,及時勸導心靈不調和者,使家庭和睦,防患於未然。
有時輔導別人容易,自陷煩惱則難以自拔。上人說,在人群中可以增長智慧,以別人的經驗來對治自己的煩惱,這就是自我回向、自我輔導。
「最莊嚴的道場是在自己的內心。期待靜思弟子們要把心調理得很乾淨,用無私大愛投入人群中,自愛守戒;堂堂正正做一位人間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