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日 「功德」來自修行
◆6‧11《農五月‧十九》
【靜思小語】內修是功,外行是德,內修外行就是功德。
真發心,內修外行
與志工談及靜思人文的推廣,上人叮嚀,第一、要照顧人人的心;第二、要顧及人人的生活,不要讓人增加負擔。
「做好事無所求,才是真發心;發心如果沒有入菩提、無法提起『覺有情』,不是真發心。我希望人人做功德——內修為功,外行為德;內心要用功、身行要修養,這就是真功德。」
與台中慈院許南榮副院長談及徵才,上人認為,才幹、醫療聲望尚在其次,具有使命感及誠懇的心更重要。「慈院非為營利,期待人人都能發揮無私大愛,疼惜病人;要有志業人文——樹立人品典範,提升品德。」
上人強調「慈濟人文」不是表相,重要的是深刻體會而接受;否則,即使身在志業體,若不認同也無所體會,人文就無法成長。「就像很會誦經、講經,但與真正『行經』還有一段距離。一定要親身力行才能到達目標。」
播善種,教之以禮
於教育志策會對校長、老師們談及「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導之以正,傳之以道」的教育精神主軸,上人強調應將禮節落實在生活中,教育出人性最純真的一面。
「要教育學子開闊心胸,增長智慧。所謂『自尊』,不是妄自尊大而不自愛,反怨他人傷其自尊。」上人直言目前高等教育許多現象令人憂心,然此現象並非無可轉變。
「沒有問題學生,只有不夠用心的老師。只要有心,要導正偏差、引導學子回歸純真本性,並非難事。」
去年緬甸納吉斯風災,慈濟與當地民眾結下深緣;也因為與慈濟人接觸,許多緬甸佛教徒對於「布施」有全新的理解——過去他們多只布施僧眾、護持寺院,現在樂於布施窮困人。
然而當地普遍貧窮,要如何助人?他們從慈濟人身上學到方法,日日存下少許錢糧,終能積少成多,匯集助人之力。
「觀念一轉,窮困人也會變成布施者。心開,路就會寬。」上人勉眾力行大乘佛法。「將佛法當成一門學問而鑽研,容易愈鑽愈艱深、空間愈益狹窄。將佛法當成一條路去行走,則愈走愈寬廣,視野、心胸亦隨之開闊。」
|